文学作品阅读

中国高层新智囊_第八章 吴建民 挥扬外交之剑,折冲樽俎 来自最高层的任命:外交学院院长一职举足轻重

章晓明
政治经济
总共156章(已完结

中国高层新智囊 精彩片段:

第八章 吴建民 挥扬外交之剑,折冲樽俎

来自最高层的任命:外交学院院长一职举足轻重

2003年夏,吴建民大使奉命回到国内,旋即被任命为外交学院院长。尽管这个职位适合吴大使,但多少有些出乎人们的预料。

中共中央决定由吴建民主持外交学院自有一番考虑:外交学院是外交部所属的培养外交外事人才的高等学府,被称为外交官的摇篮。当年毛泽东出于战略考虑创办这个学院并对它十分关爱,寄予厚望;从毛泽东、周恩来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每一代领导人都把它看作中国外交的“风水宝地”,倍加呵护,因此学院的级别也很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吴建民就任院长,以加强学院的工作显然表明中央高层对他的格外器重。从外交学院历任院长也可看出,凡是能坐上这个位置的都是中国外交界的风云人物。学院成立后,首任院长就是当时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长的陈毅元帅,在此位10余载。后来担任此职的如:曾任驻土耳其、坦桑尼亚、埃及大使的开国少将刘春,曾任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司长、中国驻比利时兼卢森堡大使兼常驻欧洲共同体使团团长、中国驻日本大使的外交家章曙,曾任外交部副部长的杨福昌等,哪一个不是外交界的重量级人物?

中央对吴建民的关注,自然是与吴建民在担任外交部发言人时表现出的机智和冷静的处事风格分不开的,也是与他在日内瓦人权会议的有理有节的论辩艺术,尤其是他在任驻法大使时的务实的外交思路分不开的。如果说新闻发布会上的精彩是因为吴建民的机智聪明,如果说日内瓦人权会议上的胜利有着集体力量的支持,那么他为中法两国关系的发展所做的工作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的。

1998年,吴建民出使巴黎时,中法两国领导人的私人友情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八九风波”后,法国是第一个采取孤立中国政策的西方国家,尔后又向台湾出售武器,中法关系十分紧张。后来巴拉迪尔政府上台后重新调整对华政策,才使中法关系得到了一些改善,但中法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交流依然没有进展。尽管1995年希拉克当上总统后采取进一步接触中国的政策,重视与中国的关系,并于1996年和1997年两度访华,与江泽民主席有过多次会谈,但两国的外交关系还不是十分牢固,两国领导人的亲密关系似乎也只是面子上的。这其中的原因,一是政治基础的差异;二是中法文化沟通不多;三是中法两国的经贸水平上不去;四是中法民间交流太少。

吴建民到任后,在以上几个方面实实在在地做了很多工作。他广泛接触法国各阶层人士,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场合解释中国的外交政策,宣传中国改革开放的骄人业绩,真是通之以情,晓之以理,不厌其烦,使法国从政府到民间都慢慢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吴建民到任的1年半内,他就接受新闻媒体采访近50次,出席和参加午餐会、报告会、辩论会等活动对外讲话20多场。

有一次《巴黎竞赛画报》邀请吴大使和当时的社会党政府卫生部长贝尔纳·库什内共进午餐,讨论人权问题。库什内是“无疆界医生”的创始人,所谓的“人权斗士”,在法国威信很高。他因滑雪摔伤了腿,是拄着拐杖来的。他们的讨论围绕中国的人权状况、民主和西藏问题展开,谈了两个多小时。

库什内一来就说中国人权状况不好。不过他承认没有去过中国,有关中国的知识都是从书本上得来的。

吴建民说,仅根据书本知识来做结论,可能是“瘸腿”的。接着,吴建民援引历史、现实的例子以及大量数据来反驳库什内的论点,最后库什内不得不承认中国人权状况有进步。

吴大使告诉库什内,今天西方有些人像教师爷一样给中国上人权课,中国人很反感。他告诉库什内,在中国国内常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过去当中国人挨饿时,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没有人跟我们讲人权,今天中国人站起来了,经济发展了,他们来给我们上人权课了,他们究竟是为了维护人权,还是有别的什么目的?短短几句话,使库什内顿时哑口无言。

这个谈话内容后来发表在《巴黎竞赛·中国特刊》上,在法国引起强烈反响,杂志销出了10万份,从此库什内也和吴建民成了朋友。

2001年申奥,北京和巴黎是竞争对手。7月13日中午,巴黎大区议会主席举行冷餐会,请各界人士收看国际奥委会投票实况直播,吴建民大使也接到邀请。当吴建民出现在招待会会场时,法国人很惊讶。有人说:“你为什么敢来?要是中国输了呢?”吴建民以轻松的语调说:“如果巴黎赢了,我祝贺你们;如果北京赢了,你们祝贺我。”当天晚上他共接受了14次采访。法国人似乎很乐意接受这样一个平和而有头脑的中国外交官。

法国民众对中国的友好态度将会使政府的对华政策产生影响。所以,如果说希拉克在1997年时对发展中国关系还可能面临着法国民众的压力,那么当他2000年踏上江泽民主席的故乡扬州土地的时候,已没有什么压力了。

也正在这样一个和谐的气氛中,吴建民才会有信心巧妙地设计中法两国领导人互访的行程从各自的家乡开始。

作品简介:

从“中南海专家讲座”制度的建立,到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上对专家学者建言的重视,不难看出,在政府与学界、政治与知识分子之间,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正在形成,并逐渐制度化。这种变化根源于执政党的成熟,也与知识分子对中国现代化之路复杂性的认识更趋理性、建设性有关。

本书以第一手的权威资料和大量采访亲历,忠实地反映出这些专家学者的思想成就,从其个人的“呼吸”中可以体悟到国家运行的大气息。

作者:章晓明

标签:章晓明中国高层新智囊政治社会科学

中国高层新智囊》最热门章节:
1第二十章 陆建华 中国社会学界“四大金刚”之一 对“法大还是党大”等问题的深刻解析2第二十章 陆建华 中国社会学界“四大金刚”之一 挂职于重庆市政府机关,实践带来感慨良多3第二十章 陆建华 中国社会学界“四大金刚”之一 “第三帝国内幕”与“梁祝”4第二十章 陆建华 中国社会学界“四大金刚”之一 江泽民思想的重要阐述者5第十九章 宫少鹏 外交作为各种矛盾的纠合处,内中有深刻的学问 附录 “报人”外交家6第十九章 宫少鹏 外交作为各种矛盾的纠合处,内中有深刻的学问 外交是一场需要通观全局的博弈7第十九章 宫少鹏 外交作为各种矛盾的纠合处,内中有深刻的学问 潜龙在渊8第十九章 宫少鹏 外交作为各种矛盾的纠合处,内中有深刻的学问 “不间于至亲之间”9第十九章 宫少鹏 外交作为各种矛盾的纠合处,内中有深刻的学问 写作《佩雷斯传》带来两个政治人物的会晤10第十九章 宫少鹏 外交作为各种矛盾的纠合处,内中有深刻的学问 将外交推向公众,赢得唐家璇拍手叫好
更多『政治经济』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