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风姿绰约的夜晚 精彩片段:
对于我,他没有“最后”
美国文学艺术院寄来一张照片,是我和哈里森·索尔兹伯里(Harrison E.Salisbury)的合影,摄于一九九三年六月二十二日该院为我补办的、欢迎新院士的招待会上。附信上写道:据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夫人莎洛特说,这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张照片。
事实上,他一生中的最后一天、最后一件事,也是和莎洛特一起为我买一条手工制作的披肩。
可惜他没能亲自把这条披肩送给我,买完披肩从罗德岛回家的路上,他就去了。
我一直不敢写下哈里森过世那些日子的感觉,那些感觉太过尖锐。我在等,等它们变得钝挫——所有的疼痛都会过去,人生就是这样无情无义。
如今见到这张照片我已不再哭泣,知道终于可以记录那时的种种。
没有用的文字已经太多太多,面对汹涌的思绪,或无章可循、无可解释的人生,文字又是那样的乏力……但对我生命中遇到过的这个人,即便没有力量的文字,也应该用来试一试。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美国极负盛名的记者和作家,《纽约时报》前副总编辑、客座社论撰稿人;
一九八四年春,将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之路,从头到尾走了一遍,之后写出《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那大概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出版界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中国有那么多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算我孤陋寡闻,不知道有哪位将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之路,如此这般地重新走过一遍;
初任见习记者,即因曝光经济萧条几被革职;
“二战”期间任《纽约时报》驻苏联记者,斯大林、莫洛托夫非常不满意他从莫斯科发出的报道,几乎将他驱逐出境。《纽约时报》的老总,也不中意他总是发出自己声音的稿子,准备炒他鱿鱼;
在报纸上公然预警,阿拉巴马州伯明翰市即将闹出一场种族大乱。为此,该市不惜重金妄图置他于诽谤之罪,结果不幸被他言中;
“越战”期间深入河内,披露美军轰击的不仅是军事目标,和平居民同样遭到了“外科手术”式的轰炸以及有关平民伤亡的实况。报道轰动了美国和世界,约翰逊及五角大楼立即陷入欺骗公众舆论的尴尬境地。为此,他不但遭受同行的严苛责问、讥讽以及对他职业道德的怀疑,约翰逊也几乎要派一架飞机,让《纽约时报》领教一下何谓真正的“外科手术”轰炸;
几乎走遍世界,经历、报道过诸多重大历史事件,与世界诸多风云人物关系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