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詹宏志私房谋杀_其他作品 《双面狄米崔》

詹宏志
文学理论
总共114章(已完结

詹宏志私房谋杀 精彩片段:

其他作品

《双面狄米崔》

The Mask of Dimitrios

●Eric Ambler/著

拉近“惊悚小说”和“文学作品”之间的鸿沟

“你这些创意是从哪儿想到的?”这应该是小说家最常被问到的问题,而且也可能是创作者最不愿回答的问题。此话怎讲?这种情形有点类似要求魔术师说明戏法是怎么变的一样。所以说嘛,要人家亮出“袖里干坤”,这简直就是“强人所难”。

其实说穿了,有些戏法一点都不难变,正如某些作家坦承他们的创意只是取撷于报章杂志,甚至是无意间听见别人交谈而灵机一动。基本上来说,创意的诞生并非一种有意识的行动;它是一片片、一块块地拼凑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之后才逐渐显现出来。难怪有人打比方说:创意只不过是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一角。

不过,若是以“间谍小说”(Spy Novel)为例,读者大概很难相信书中的谍报活动乃取材于报章杂志,甚至是坊间口耳相传的素材;间谍扮演的角色是“无名英雄”,他们的行动通常是“见光死”,因此一般大众咸信间谍小说家要嘛当过间谍,不然也一定有相关经历,否则怎能写出这种涉及国际阴谋且尔虞我诈的故事。事实上,这个揣测的正确性算是八九不离十,几位间谍小说的大师譬如毛姆(W·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葛兰姆·葛林(Graham Greene,1904~1991)、约翰·勒卡雷(John Le Carre,1931~)都曾在外交部任职,暗地却从事情报员工作。唯一例外的是艾瑞克·安伯勒(Eric Ambler,1909~1998),世人至今仍无法拿他的生平来与小说对号入坐。

咱们先来回顾这位英籍作家的一生事迹。安伯勒生于伦敦,双亲皆从事演艺工作,可想而知他的第一份差事就是跟着父母在戏院里杂耍演出并写剧本。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七年间进入伦敦大学就读工程系,毕业后到电子公司实习,尔后这家公司被另一家大公司并购,他却转换跑道改去广告部门任职。以结果论来看,这一换就换对地方了,因为他的文字能力获得充分磨练与发挥,三十岁不到就当上创意总监,而且处女作小说《黑暗边界》(The Dark Frontier,1936)甫发表就一鸣惊人——这是一部嘲讽惊悚小说、预见核能武器将会问世的政治寓言——于是一九三八年他索性辞掉总监职务,搬去巴黎专心写作,同时也邂逅了第一任妻子美籍时尚记者露意丝·柯隆比(Louise Crombie)。

在一九三六至一九四零年期间,安伯勒连续发表六本已成经典的政治惊悚小说,他笔下的主角全是平常百姓,却在不经意间被扯进政治与间谍的世界中,展开了一场惊险之旅。安伯勒不写观念白人至上、行事横冲直撞的冒险家(像是007詹姆斯·庞德),他感兴趣的是陷入道德两难处境而失去镇定的凡人。在安伯勒出道之前,“惊悚小说”原本被定位为评价不高的二流文学,早已沦至千篇一律的窠臼,书中尽是认同民族主义并仇视外国人的右派意识型态。然而安伯勒的作品却打破这个老套的公式,他同情左派社会主义者,并将这种意念投射在自己的小说中,字里行间甚至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寓意。这样的作品自然成为一种异端,结果也颠覆了原有类型。有了《黑暗边界》以降六部作品的出现,谁说“惊悚小说”与“优美的行文、复杂的叙事结构、精妙的思维”互不相容?在书写的过程中,安伯勒不但反转了既存的政治偏见,而且也将“惊悚小说”和“文学作品”之间的鸿沟拉近;换言之,通俗小说和严肃文学两种领域今天能有很大的重叠部分,都得拜当年安伯勒(等人)的杰出贡献。

与毛姆、葛林齐名的先驱者

二次大战期间,安伯勒停笔写作,他以士兵职称加入皇家砲兵队,随后又被分发到战地摄制小组(combat photographic unit)。在义大利服役时,安伯勒还被英国战事局任命为电影副导,其间自编自制过近一百支的宣导影片,并结识了来前线劳军的大明星亨佛利·鲍嘉(Humphrey Bogart)和大导演约翰·休士顿(John Huston)。这段经历算是他日后迈上剧作家之路的暖身。大战结束后,安伯勒已经官拜上校,并获颁美国铜星勋章的殊荣。

安伯勒的剧作家生涯可分为两个阶段,基本上算是喜悲各一。一九四六至一九五八年期间,他写了相当多的剧本,以多产作家之姿活跃于英国影坛。五八年之后他前往美国闯荡好莱坞,结果却是一连串失意的开始,其间只透过第二任妻子琼恩·哈里逊(Joan Harrison)——她是〈希区考克剧场〉(Alfred Hitchcock Presents)的制片兼编剧——的引荐制作了〈将军!〉(CHECKMATE)和〈最要命的游戏〉(The Most Deadly Game)两齣电视影集。十年后他只好认清现实,铩羽而归重返欧洲。大致上而言,尽管战后安伯勒花了极大心力在影坛冲刺发展,不过一九五一年他还是重返文坛,发表了他最具企图心的作品《德尔切夫的审判》(Judgment on Deltchev);同一时间他也以化名艾略特·瑞德(Eliot Reed)跟查尔斯·罗达(Charles Rodda)联手创作,不过一开始他就处于陪衬角色,五八年之后便终止合作关系,总共完成了五部作品。

安伯勒用本名发表了十九本小说,和别人合写了五部作品;他拿过四次英国犯罪作家协会的金匕首奖(分别是五九、六二、六七和七二年),美国推理作家协会的年度最佳作品爱伦坡奖拿过一回(六四年),英美两大协会的终身成就奖也全部囊括入袋(八六年的钻石匕首奖,七五年的推理大师赏),不过一般认定他最精采的作品是战前时期发表的《双面狄米崔》(The Mask of Dimitrios,1939)。小说描述的是有关执迷(obsession)的故事:推理作家拉缇莫无意间接触到一份警方文件,内容是关于一个恶名昭彰的欧洲歹徒狄米崔,他勒索、杀人、贩毒、暗杀政治人物,可以说是坏事做尽,如今却陈尸河中。此人的存在,象征了战时威胁着文明国家的破坏性力量,因为在他身上同时看得到独占性资本主义与法西斯政治两种色彩。拉缇莫不知为何对狄米崔的过往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决定追溯狄米崔在一九二二至三八年间去过的每个地方,一步一脚印亲自走遍希腊、土耳其、法国,透过跟相关人等的访谈与搜寻来往通信,试图一点一滴拼凑出这个恶徒的全貌。安伯勒摒弃冒险侦探小说一贯采用的单一叙事结构,改以时而平行、时而交叉的双重叙述手法,让读者藉由主角的惊险之旅一窥狄米崔的真面目。难怪这种打开新格局的写法,能赋予《双面狄米崔》在惊悚文学史上占有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因为如此,自从安伯勒的作品问世之后,“间谍小说”的主轴不再只有“坏人是谁?他们险恶的密谋究竟是什么?而主角英雄要如何击败他们?”的陈腔滥调了。

综观安伯勒几近六十年的创作生涯,他已经证明自己不愧是惊悚小说类的大师级作家,足以与毛姆、葛林齐名的先驱者,而且也是二十世纪最具原创性和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很少有人像他能把通俗和严肃两种文体如此拉近距离。至于他到底有没有当过间谍……管他去的!小说好看与否才要紧,有没有当过间谍那是他家的事。您说是不!

作品简介:

本书精选36篇詹宏志为“谋杀专门店——世界推理小说精选”丛书(101种)所撰写的导读,换言之,亦是对36部经典名著与36位推理名家的专业且翔实的介绍。

全书分三大单元:正统推理(22篇),犯罪推理(9篇)、变体推理(5篇)。此三大方向正是150年来欧美推理小说的沿革路径。作者在每篇导读中均精辟而生动地分析了每位作者及其著作在推理历史长河中的特色与价值,借由各篇的独立介绍,可清楚看出欧美推理小说的发展脉络,领略各创作者充满奇思妙想、百花盛开般的创意。

宏志的文字现在才在这里出版,虽然耽搁太久,总算让我长出一口气。

——阿 城

詹宏志是当代极少数能写明朗文章的人之一。明朗的魅力,绝不抽象,将复杂的来龙去脉说得有趣、帅劲,令人神往,他是此中高手。

——朱天文

我和宏志各有各的“动物领域”,同一代人,相与三十载,能够成为渐行渐近的朋友是不容易的事,关键在于我们都还保有一点不堪凑附热闹的好奇心,在惯于接触种种未必能和正常人交换心得的琐碎知识之际,相濡以沫也许正是难得的缘法。

——张大春

这些作品当然可以让大陆读者一窥詹宏志那百科全书般的知识配备与无线电望远镜似的敏锐触角,也当然能够略显这位绝代才子的蕴藉光华;我唯一担心的是,这就够了吗?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让大陆读者明白:没有詹宏志,就没有今天的台湾?

——梁文道

作者:詹宏志

标签:詹宏志詹宏志私房谋杀推理台湾随笔理论研究

詹宏志私房谋杀》最热门章节:
1变体推理 《旋转楼梯》2变体推理 《哈瓦那特派员》3变体推理 《角落里的老人》4变体推理 《守护者注视下》5变体推理 《雪上污痕》6变体推理 《史坦堡快车》7变体推理 《神秘房客》8变体推理 《奇职怪业俱乐部》9变体推理 《法律与淑女》10犯罪推理 《顾德夫手卷》
更多『文学理论』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