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禅外说禅_第14章 禅的影响(下)

张中行
文学理论
总共24章(已完结

禅外说禅 精彩片段:

第14章 禅的影响(下)

14.1立身处世

上一章开头曾说,谈禅的影响不容易,因为难于丁是丁,卯是卯。就这一章说就更是这样,因为是谈生活方面,谈一个人的立身处世。上一章谈学术方面,大多是有文献可征的,写,可以抓住把柄,看,因为觉得不是捕风捉影,容易点头称是。生活方面就不同了,它表现为行为,表现为爱好,行为有大小,爱好有显隐,其中哪些是受了禅的影响才会出现的?至少是有些,或有时候,很难说。又,就一个人说,生活是复杂的,由少壮到衰老,千头万绪,而且不免于变化,由其中抽出一些,说是受了禅的影响,其他不是,也太难了。

想克服困难,像是应该:一,咬定禅家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情况,用它为尺度,量;二,用大网,捉大鱼,让小鱼漏下去。但这也还会碰到问题。一个小一些的是,指出某种现象,以为这一回是摸准了,其实也许并不准。例如南宗的祖师慧能,据他自己说,是初次听人诵《金刚经》就喜爱得了不得;禅宗典籍常常记载,有的禅师是自幼就茹素,执意入空门。这是生性如此,生活态度同于禅而没有受禅的影响。问题还有个大的,是六朝以来,佛和道关系密切,互通有无,甚至合伙过日子,同路往远离尘嚣的地方走。这样,如果某人,某行为,某爱好,上面没有标明是禅或是道(典型的例是王维,他的诗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这道就一定都是禅吗?),我们怎么能知道,这是禅而非道,或是道而非禅,或兼而有之呢?总之,是苦于模棱,如果望文生义,就常常会似是而非。

但这情况也可以从另一方面考虑,是禅宗势力这样大,它这另一条路的人生之道,会影响某些人又是必然的。这某些人,前面说过,主要是有知识的士大夫,与禅林、禅师、禅理有交往的。有交往,大多会或有意或无意,取他们认为有用的,搀和在自己的立身处世的指导思想里,并表现为行为和爱好,这就成为禅的影响。自然,因为立身处世的范围太广,其中牵涉到思想,还苦于无形无质,想说得中肯总是困难很多。不得已,还得用前面说过的原则:取大舍小,取著舍微,而且只及全豹的一斑,以期以一例概其余。但就是这样,个别地方恐怕还是不免于似是而非,怎么办?也只能希望并不都错而已。又,为了条理清楚些,或只是解说的方便,以下把生活分作几个方面。由形迹显着、与禅最近的情况说起。

14.2.1近禅与逃禅

过世间生活,日久天长,有些烦腻,或只是想换换口味,到禅林去转转,或同禅门中人你来我往(包括用文字),是近禅。过世间生活,不管由于什么,失了意,于是向往禅门的看破红尘,身未出家而心有出家之念,并于禅理中求心情平静,是逃禅。二者有程度浅深的分别。深的,受了禅的影响,没有问题。浅的呢?那就不可一概而论。如唐朝的王播,未腾达时候是住在禅院里的,受了冷遇,腾达之后题“三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的诗,以吐多年的屈辱之气,这心情是怨,当然谈不到受影响。比王播小之又小的人物,多到无数,与禅林接近,心情不是怨,是舒畅,甚至安然,这就应该说是或多或少受了影响。这些人是很少见经传的,但可以想而见之。见经传的为数也不少,史书隐逸传之内,之外,都可以找到。这里不是意在网罗,可以用个省力的办法,举一部书为例。那是《五灯会元》,由庞蕴居士开始,举出陆亘大夫、白居易侍郎、相国裴休居士、刺史陈操尚书、刺史李翱居士、张拙秀才、太傅王延彬居士,常侍王敬初居士、丞相王随居士、驸马李遵勖居士、英公夏竦居士、文公杨亿居士、节使李端愿居士、太傅高世则居士、太守许式郎中、修撰曾会居士、侍郎杨杰居士、签判刘经臣居士、清献赵扌卞居士、丞相富弼居士、卫州王大夫、太史黄庭坚居士、观文王韶居士、秘书吴恂居士、内翰苏轼居士、参政苏辙居士等多人,算作某某禅师的法嗣。拉这些人算作法嗣,当然也因为他们地位高,名声大,可以给禅林壮壮门面。但他们与禅有关系也应该是事实。这关系,有的并且不是一般的。这有多种情况。如庞蕴居士,至多是士而不是大夫,据禅宗典籍所传,造诣恐怕不低于南泉普愿、赵州从谂之流。又如裴休,以高官的身分拜倒在黄檗希运的门下,并为老师整理流传《传心法要》和《宛陵录》;张商英,即著名的无尽居士,官也作得不小,为了给禅宗争地位,还作了《宗禅辩》和《护法论》。再如官不很大的冯楫是:

公后知邛州,所至宴晦无倦。尝自咏:“公事之余喜坐禅,少曾将胁到床眠。虽然现出宰官相,长老之名四海传。”至(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秋,乞休致,期以十月三日报终。至日,令后厅置高座,见客如平时。至辰巳间,降阶望阙肃拜,请漕使摄邛事。著僧衣履,踞高座,嘱诸官吏及道俗,各宜向道,扶持教门,建立法幢。

遂拈拄杖,按膝蜕然而化。(《五灯会元》卷二十)

这是名为官员而实已成为禅师,受影响当然是更深的。

还有的连官场的名也舍掉,那就成为百分之百的逃禅。这样的人,历朝都有不少。如王维就是典型的一位。他中年丧妻,不再娶。晚年在辋川别墅中隐居,读经参禅,正如他弟弟王缙《进王摩诘集表》所说:“至于晚年,弥加进道,端坐虚室,念兹无生。”这是名未出家而实出了家。白居易似乎也可以算。他官作得多而大,晚年像是灰了心,隐居香山,同和尚佛光如满结香火社,显然是不再想治国平天下,而想见性成佛了。宋朝仍是禅宗兴盛的时代,士大夫受影响而逃禅的自然也不会少。《五灯会元》卷十九记了突出的一位,是侍郎李弥逊居士:

二十八岁为中书舍人。常入圆悟(昭觉克勤)室。一日早朝回,至天津桥,马跃,忽有省,通身汗流。直造天宁(寺),适悟出门,遥见便唤曰:“居士且喜大事了毕。”公厉声曰:“和尚眼花作甚么!”悟便喝,公亦喝。

于是机锋迅捷,凡与悟问答,当机不让。公后迁吏部,乞祠禄归闽连江,筑庵自娱。

乞祠禄是辞实职,领退休金。住在小型禅院里,所求自然只是禅境的心体湛然。程度浅一些的,人数会更多,如正统儒家的欧阳修,晚年致仕,也是与禅师们亲近,自号六一居士了。其后到明代,李贽是个更突出的,因为不只心喜禅,而且剃了发。他官作到知府,罢官以后,聚徒授学,学王充,连孔孟也怀疑,这是因为思想早已稳稳地坐在禅榻上。受他的影响,公安派创始人袁氏兄弟(宗道、宏道、中道)也是既作官,又修道,积极时说说儒,稍一冷就到禅那里去寻求安身立命之地。明清之际的钱谦益也是这样,晚年失意,就“卖身空门”,“惟有日翻贝叶,消闲送老”(《与王贻上》书)。稍后,专说大人物,顺治皇帝是真想逃禅的;其孙和曾孙,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不真逃,可是取了圆明居士和长春居士的雅号。这风气仍然向下流传,直到民国初年还没有灭绝。如大官僚靳云鹏、大军阀孙传芳之流,下野之后,不知心怎么样,身却也是常在禅林了。

14.2.2正心修己

作品简介:

禅是中土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禅是一种灭苦的生活之道,顿悟的理想玄妙,修持的方法也玄妙,难以言传。但想了解又必须以言传。传统的传的方法是禅门内的传心和宏法式,或乞援于名相,或乞援于观心,结果常常是难于领会,甚至流为神秘主义。本书作者认为,禅是处理人生问题的一种方式,它就不能是人间的,也就必可以用科学常识的语言讲明白。这就需要站在充满神秘气氛的视野外来看,来谈。本于这种看法,作者以科学常识为依据,由人生之道谈起,然后层层深入,谈佛教,谈禅宗,谈禅的所求和修持方法,以及在人生哲学方面的价值和缺欠,最后还谈到它的影响和将来。全书知识面广,理精辟而言浅易,读后可以了解中国佛教的大略,可以了解禅是怎么回事,它并不像有些人说的或设想的那样神秘。

作者:张中行

标签:佛教觉悟理想

禅外说禅》最热门章节:
1《禅外说禅》读后记2第15章 余论3第14章 禅的影响(下)4第13章 禅的影响(上)5第12章 可无的赘疣6第11章 理想与实际7第10章(2) 禅悦和禅风8第10章(1) 禅悦和禅风9第09章(2) 机锋公案10第09章(1) 机锋公案
更多『文学理论』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