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谈艺录》读本_(三)杜律的雄浑与韧瘦

周振甫冀勤
文学理论
总共130章(已完结

《谈艺录》读本 精彩片段:

(三)杜律的雄浑与韧瘦

李拔可丈尝语余①:“元遗山七律诚不可磨灭②,然每有俗调。如‘翠被匆匆梦执鞭’一首,似黑头黄三③;‘寝皮食肉男儿事’一首,似武生杨小楼④。”诚妙于取譬。

遗山七律,声调茂越,气色苍浑,惜往往慢肤松肌,大而无当,似打官话,似作台步;粉本英雄,斯类衣冠优孟⑤。吴修龄《围炉诗话》卷六戏题陈卧子《明诗选》曰⑥:

“甚好四平戏,喉声彻太空。人人关壮缪,齣齣大江东⑦。锣鼓繁而振,衫袍紫又红。

座中脑尽裂,笑煞乐村童。”与李丈之评遗山,消息相通。尝试论之。

少陵七律兼备众妙,衍其一绪,胥足名家。譬如中衢之尊⑧,过者斟酌,多少不同,而各如所愿。陈后山之细筋健骨⑨,瘦硬通神,自为渊源老杜无论矣。即如杨铁崖在杭州嬉春俏唐之体⑩,何莫非从少陵“江上谁家桃树枝”⑾、“今朝腊日春意动”、“春日春盘细生草”、“二月饶睡昏昏然”、“霜黄碧梧白鹤栖”、“江草日日唤愁生”等诗来;以生拗白描之笔,作逸宕绮仄之词,遂使饭颗山头客⑿,化为西子湖畔人⒀,亦学而善变者也。然世所谓“杜样”者⒁,乃指雄阔高浑,实大声弘,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指麾能事迴天地,训练强兵动鬼神”;“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路经滟澦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一类。山谷、后山诸公仅得法于杜律之韧瘦者⒂,于此等畅酣饱满之什,未多效仿。

惟义山于杜⒃,无所不学,七律亦能兼兹两体。如《即日》之“重吟细把真无奈,已落犹开未放愁”,即杜《和裴迪》之“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是也。而世所传诵,乃其学杜雄亮诸联,如《二月二日》之“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⒄,即杜《登高》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也;《安定城楼》之“永忆江湖归白发,欲迴天地入扁舟”⒅,即杜《别李剑州》之“路经滟澦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是也,而“回天地”三字,又自杜之“指麾能事回天地”来;《蜀中离席》之“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阻殿前军”⒆,即杜《秋尽》之“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是也。

中晚唐人集中,杜样时复一遭。如郑都官《漂泊》之⒇“十口漂零犹寄食,两川消息未收兵”;至顾逋翁《湖南客中春望》(21)之“风尘海内怜双鬓,涕泪天涯惨一身”,儿为明七子之始作俑者矣(22)。

下逮北宋,欧公有“沧波万古流不尽(23),白鸟双飞意自闲”,“万马不嘶听号令,诸蕃无事乐耕耘”。东坡有“令严钟鼓三更月(24),野宿貔貅万灶烟”。皆即东坡评七言丽句所自道仿杜“旌旗日暖”、“五更鼓角”诸联者。苏门诸子中,张文潜七律最格宽语秀(25),有唐人风。《柯山集》中《遣兴次韵和晁应之》先后八首尤苦学少陵:如“清涵星汉光垂地,冷觉鱼龙气近人”,“暗峡风云秋惨淡,高城河汉夜分明”,“双阙晓云连太室,九门晴影动天津”(26),“山川老去三年泪,关塞秋来万里愁”;他如《夏日》之“错落晴山移斗极,阴森暗峡宿风雷”。胥弘畅不类黄陈辈(27),而近元明人。顾不过刻划景物,以为伟丽,无苍茫激楚之致。至南渡偏安,陈简斋流转兵间(28),身世与杜相类,惟其有之,是以似之。七律如:“天翻地覆伤春色,齿豁头童祝圣时”;“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孤臣白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雄伟苍楚,兼而有之。学杜得皮,举止大方,五律每可乱楮叶(29)。是以刘辰翁序《简斋集》(30),谓其诗“望之苍然,而肌骨匀称,不如后山刻削”也。陆放翁哀时吊古(31),亦时仿此体,如:“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四海一家天历数,两河百郡宋山川”;“楼船夜雪瓜洲渡,匹马秋风大散关”(32);“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而逸丽有余,苍浑不足,至多使地名,用实字,已隐开明七子之风矣。

元遗山遭际,视简斋愈下,其七律亦学杜之肥,不学杜之瘦(33),尤支空架,以为高腔。如《横波亭》诗之类,枵响窾 言(34),真有“甚好四平戏”之叹。然大体扬而能抑,刚中带柔,家国感深,情文有自。

及夫明代,献吉、于鳞继之(35),元美之流(36),承赵子昂“填满”之说(37),仿杜子美雄阔之体,不择时地,下笔伸纸,即成此调。复稍参以王右丞《早朝》、《雨中春望应制》(38),李东川《寄卢员外、綦毋三》(39),祖咏《望蓟门》之制(40),每篇必有人名地名。舆地之志,点鬼之簿(41),粗豪肤廓,抗而不坠,放而不敛。作悲凉之语,则林贞恒《福州志》所谓“无病呻吟”也(42);逞弘大之观,则吴修龄《围炉诗话》所谓“瞎唐体”也(43)。穷流溯源,简斋、遗山,实不啻为之导焉。人知明七子之为唐诗高调,安知简斋、遗山亦宋元诗之易流于高声堒者乎(44)。故明人虽不取宋诗,而每能赏识简斋。胡元瑞于七子为应声之虫(45),《诗薮?外编》卷五则云:“南宋古体推朱元晦,近体无出陈去非”(46),又云:“师道得杜骨,与义得杜肉”,又云:“陈去非弘壮,在杜陵廊庑。”盖朱之学选,陈之学杜,蹊径与七子相似也(47)。吴修龄于七子为吠影之狗,而《围炉诗话》卷四亦谓:“陈去非能作杜句。”草蛇灰线(48),消息可参。

近人俞恪士《觚庵诗》之学简斋(49),郭春榆《匏庐诗》之师遗山(50),郭为较胜,而不能朴属微至,则二家之所同病也。陆祁孙《合肥学舍札记》卷六云(51):“工部七律二种。‘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义山而后,久成绝调。‘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务观、裕之、献吉、卧子尚能学之”云云。窃谓第一种句,宋人如陈后山、曾茶山皆能学之(52)。晚唐李咸用《绯桃》云:“未醉已知醒后忆,欲开先为落时愁”;南宋杨诚斋《普明寺见梅》云:“犹喜相看却恨晚,故应更好半开时”;亦尚存遗响。故钱龙锡评义山“重吟、已落”(53)一联云:“闲冷处偏搜得到,宋人之工全在此。”冯注引。祁孙失之未考耳。陈卧子大才健笔,足以殿有明一代之诗而无愧,又丁百六阳九之会(54),天意昌诗,宜若可以悲壮苍凉,上继简斋、遗山之学杜。乃读其遗集,终觉伟丽之致,多于苍楚。在本朝则近青邱、大复(55),而不同献吉;于唐人则似东川、右丞,而不类少陵。祁孙之言,亦未识曲听真。然知以放翁、遗山与明之七子并举,则具眼人语也。(172—175页)①李拔可:近人李宣龚字,为同光体诗人。

②元遗山:元作家元好问号。

作品简介:

柯灵先生在《促膝闲话中书君》一文中说:钱氏的两大精神支柱是渊博和睿智,二者互相渗透,互为羽翼。浑然一体。如影随形。他博极群书,古今中外,文史哲无所不窥,无所不精,睿智使他进得去,出得来,提得起,放得下,升堂入室,揽天下珍奇入我襟抱,神而化之,不蹈故常,绝傍前人,熔铸为卓然一家的‘钱学’。渊博使他站得高,望得远,看得透,撒得开,灵心慧眼,明辨深思,热爱人生而超然物外,洞达世情而不染一尘,水晶般的透明与坚实,形成他立身处世的独特风格。这种品质,反映在文字里,就是层出不穷的警句,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天下的警句。渊博与睿智,二者缺一,就不是钱锺书了。这是柯灵先生对钱先生所作的高度深入的概括。

渊博和睿智的钱先生著作的《谈艺录》补订本,是成为当代显学的钱学的名著之一,为读者所爱读。但对一般读者说来,阅读这本书,还需要作些辅导,因此,我们编这本《〈谈艺录〉读本》。我们粗略地分为:(一)鉴赏论,(二)创作论,(三)作家作品论,(四)文学评论,(五)文体论,(六)修辞,(七)风格。每类中各选若干则,加上小标题,以便检阅。每则后加简注及说明,以便阅读。前三类由周振甫起草,后四类由冀勤起草,并后互相传阅作些订补。

作者:周振甫 冀勤

标签:《谈艺录》读本周振甫冀勤

《谈艺录》读本》最热门章节:
1(六)钱载的幽修漏与瘦透皱2(五)王士禛论专名助远神3(四)公安竟陵与前后七子4(三)杜律的雄浑与韧瘦5(二)唐宋诗风格之别6七、风格(一)南北文学风格之别7(二四)章法8(二三)句式变化9(二二)修辞疵累10(二一)窠臼
更多『文学理论』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