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中国 精彩片段:
第七章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兵器刑法
有人类就有战争。聪明的人类最初利用天然的木棒和石块作为辅助争战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逐渐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兵器。本章以古文字和兵器种类为线索,对原始时代兵器、短兵器、长兵器、抛射兵器和防御性兵器一一进行了介绍。刑法是维护国家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因此国家产生,就伴随着刑法的产生。本章从“法”和“刑”的古文字形体入手,深入分析了其文化内涵,并通过分析古文字形体对中国古代刑具和各种刑法手段进行了概括勾勒。
一、古代兵器
1.原始时代兵器
爱因斯坦说过:“我不清楚第三次世界大战将用什么武器相互厮杀,但是第四次世界大战将会使用棍棒和石块。”意思是说武器将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因此,人类将从原始社会重新开始,战争所使用的武器也将从棍棒和石块开始。
棍棒作为武器,在古文字形体中有生动的反映。“干”字甲骨文作“”,金文作“”,像有丫杈的木棒,并分别在其主干部分用短横线和圆点指出木棒的主体部分。“干”的本义就是“树木的主体或重要部分”,即木棒。木棒是古人狩猎和战争的重要武器,这一点可以从包含棍棒形构件的古文字形体中得到反映。如“狩”字甲骨文作“”,是有丫杈的木棒与猎犬的组合,说明木棒是重要的狩猎工具;“攴”的甲骨文作“”,像手拿棍棒之形;而“攻”“救”“政”“更”等字的古文字形体包含“攴”构件,这些字中的“攴”构件都像手拿棍棒之形,只是有的棍棒带丫杈,有的不带丫杈。这说明棍棒是重要的进攻性武器。而“捍”的异体字“㪋”的金文作“”,左边的“干”构件金文作“”,说明木棒也是重要的防御性武器。因此,“干”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树木的主干,也可以用来表示一种武器的名称。如“干戈”“干戚”等词语中的“干”就是指盾牌类防御性武器。
2.短兵器
我国古代的兵器有长短之分。短兵器主要包括斧、刀、剑、匕首等。斧是一种短柄砍斫武器,“斧”字从斤父声。义符“斤”甲骨文作“”,像曲柄斧之形,左边的尖头是斧刃的侧面图,右边的曲线表示曲柄。曲柄斧是古代一种砍斫工具。斧、斤都是古代常用的砍斫工具,《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说明斧斤常用来伐木。后来斧子逐渐演变为军事上的兵器,如月牙斧、凤头斧等。作为武器通称的“兵”,甲骨文作“”,像两手持曲柄斧形,说明“斤”(曲柄斧)不仅是砍物工具,也是重要的兵器。汉字体系中,以“斤”为部首的字大都与斧子有关,除了“斧”字外,如“斨”的本义是“方孔的斧子”,“斩”“斫”“斲”“断”“斯”的本义都是与斧子相关的动词。
与斧子类似的兵器还有“钺”(yuè)“戌”(xū)“戚”“岁”“我”等。
“钺”字最初写作“戉”,金文字形作“”或“”,像刃部呈弧形的长柄大斧。钺是中国先秦时代武器,为一长柄斧头,重量较斧更大。早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址中,已发现玉制的钺。钺在当时具有神圣的象征作用。“戊”字商代金文作“”,与“戉”不同的是刃部呈内弧形。
“戌”字甲骨文作“”,金文作“”,像一种刃部平直的长柄大斧。
“戚”字金文作“”,本义是一种两侧有齿牙的长柄大斧。《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其中“干”是盾牌,“戚”就是这种大斧。这段话的意思是:刑天与黄帝争夺最高统治地位,结果被黄帝砍断了头,被葬在常羊山麓。刑天虽断了头,却仍不泯志。他以乳头为目,以肚脐为口,操盾牌、大斧继续挥舞,与黄帝再决雌雄。
“岁”字甲骨文作“”,金文作“”或“”,像刃部两端的尖角向上卷曲环抱的斧钺之形,字形中间的两个点,表示环抱所形成的两个孔。
“我”字甲骨文作“”,西周金文作“”,像一种刃部有齿的斧钺形武器。这种武器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是一种短兵器,装上长柄后才能用于战场上砍杀。
斧钺类武器因形制沉重,灵活不足,最终退为仪仗用途,也作为权力的象征。春秋战国时期,君王授予将帅征伐权力时,往往用赐予斧钺的形式表示授予军事权力。《淮南子·兵略训》:“主亲操钺,持头,授将军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头,授将军其柄,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这段话非常具体地说明了君主授予将军军事权力时的仪式——把象征最高军事权力的斧钺交给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