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中国 精彩片段:
第九章 从字到人:古人如何认识自己
古代先民造字时,“近取诸身”是十分常用的方法。因此,表示人体部位的古文字比较多。比如“耳”“目”“口”“自”“首”“又”“止”等字都取象于人的耳朵、眼睛、口、鼻子、头形、右手、脚。中国古代先民不仅对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把它们作为造字取象的丰富资源,而且对于疾病及治疗方法也有一定认识。本章对“疾”“病”二字从古文字形体入手,分析其字形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同时,对古代医疗从巫医同源、古代药物和针灸疗法几个方面进行了简单介绍。
一、汉字与人体
1.头
“首”字甲骨文作“”,像人头之形,上边是头发,下边是脸,脸部突出眼睛;金文演变为“”,小篆演变为“”。“首”的本义是头。本义是“头”的字还有“页”,甲骨文作“”,像跪坐的人形,特别突出其头部,金文演变为“”,小篆演变为“”。
2.面部器官
“面”字甲骨文作“”,小篆作“”,像人面形,外像面部边廓,内像眼睛,因五官中最引人注意者莫过于眼睛。“面”的本义就是脸,即整个面部。需要注意的是:“脸”的本义是两颊,如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头圆筋骨紧,两脸明且光”,其中的两脸就是两颊的意思。后来引申为“整个面部”,并成为常用义。
“目”字甲骨文作“”或“”,像眼睛之形,后演变为“”,小篆字形作“”。本义就是眼睛,如“目不转睛”。
“自”的甲骨文作“”,像鼻子之形,小篆变作“”,本义就是“鼻子”。以“自”为部首的字本义与鼻子有一定关联。如“鼻”本义就是鼻子;“臭”本义是用鼻子辨别气味;“息”的本义是气息,也与鼻子有关联。
“耳”的甲骨文作“”或“”,像耳朵之形,金文作“”,小篆变作“”,本义就是“耳朵”。以“耳”为部首的字,意义大多与“耳朵”有关。如“聋”“聪”“耸”“耽”本义是与耳朵相关的形容词;“闻”“聆”“聊”“聂”本义是与耳朵相关的动词。
“口”的甲骨文作“”,金文作“”,小篆作“”,像张口之形。以口为部首的字大多与口有关。如“舌”的甲骨文作“”,金文作“”,像张口伸舌之形,舌有分叉,说明取象蛇之舌,蛇吐舌俗称吐信子,本义就是“舌头”。再如“唇”,《说文解字》古文作“”,从页辰声;小篆字形作“”,从肉辰声。其实,“辰”构件不仅具有表音功能,也具有表义功能,因为“辰”的甲骨文作“”或“”,像蜃从壳中出来之形,本义就是蜃。蜃的两片壳一张一合与人的嘴唇十分相似,因此“辰”构件兼有表义和表音两种功能。“唇”与口的关系十分密切,楷书字形变为从口辰声(小篆“”本义是“惊也”)。
“齿”的甲骨文字形作“”,像张口露齿之形。显然,所露之齿是唇后的门牙。所以,齿的本义是“门牙”。“笑不露齿”“唇亡齿寒”“唇齿相依”中“齿”的意义都是门牙。而“牙”字小篆字形“”,《说文解字》说解为“牡齿也”,牡齿就是大牙,即人们常说的后槽牙。古代音韵学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概括为“唇、齿、舌、牙、喉”五音,其中“齿音”和“牙音”在现代汉语中分别称为“舌尖音”和“舌根音”,这说明“齿”和“牙”在古代汉语中所指意义不同。随着语言的发展,“齿”“牙”组合为并列式合成词“牙齿”,“齿”“牙”的意义所指逐渐混同,如“牙膏”“牙刷”“拔牙”“镶牙”以及“健齿”“龋齿”中的“牙”或“齿”不再只指后槽牙或门牙,而是包括所有的牙齿。
“须”字金文作“”,像人面部长有胡须之形,后来写作“鬚”,又简化为“须”。“须”的本义就是“胡须”。由本义“胡须”引申为“动植物或其他物体上像须的东西”。例词:“根须”“花须”“触须”。
“眉”字甲骨文作“”,金文作“”,从目,目上构件像眉毛之形,本义就是眉毛。小篆字形为“”。
3.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