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化佛教法器服饰略说 精彩片段:
第七章 璎珞、华鬘与数珠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我们将要讨论的,主要是以下三个问题:
(1) 作为造像服饰——在汉化佛教中,似乎是菩萨级造像的服饰专用的璎珞〔yingluo 婴落〕与华鬘的来历、种类及其施用范围等问题,包括璎珞等可以用作殿堂内庄严具的问题;
(2) 连带地讲一下本来可以附属在第五章“僧服”中说一说的汉化佛教造像服饰的事;
(3) 连带地讲一下应该在第六章“随身具”中讲到的“数珠”。
这样安排,主要是迁就璎珞与华鬘。因为,这两种随身服饰,在汉化佛教造像中,大致仅限于菩萨级和诸天中的个别人物佩戴,但它们又可以在殿堂中作为庄严具单独使用。它们又是数珠的原型,或者说,数珠是它们的实用型改造。把相关的这些放在第三、五、六这三章中讲,都有赶前错后的弊病,因而,只可另辟一章,把它们集中在这里讲了。
第一节 璎珞与华鬘
璎珞是古代南亚次大陆的人们——特别是贵族——用来装饰身体的一大类首饰的梵文意译。追溯佛经中相对应的梵文原来的词语,大致有以下几个:
Muktā-hāra,其中Muktā义为“珍珠”,hāra则有“成串”之义。这个词语的本义大致是“用珍珠等串成的首饰”。
Keyūra,音译是“吉由罗”,它大致指的是首饰中带在手臂上的手镯、臂钏一类饰物。
Ratnāvali,这个词的本义大致是指“一连串的宝石”。
Rūcaka,这个词的本义大致是指“华鬘(花鬘)形的首饰”。而华鬘本身,则是梵文Kusuma-mālā的意译。其中,Kusuma原指一种素馨属的植物,音译有“俱苏摩、拘薮摩、须曼那、须末那”等,特指它的花,在佛经中常用作一切花的以部分代全体的统称。mālā义为花环、环状物。也有用mālā来作Kusuma-mālā的简化词的。华鬘主要指一种环形颈饰,也就是现在南亚次大陆还在使用的花环,如我们在礼宾式中常见往贵宾脖子上套的那类饰物。它与Mukta-hara的区别,大约主要在所用的串联饰物之不同,一为植物质,一属矿物质罢了。所以,有的佛经翻译家有时也把Kusuma-mala或mala译成“璎珞”了。
据此,我们可以把佛经中“璎珞”一物所指的内涵,宽泛地界定如下:
(1) 它是环状的饰物,宽泛地说,包括挂在颈部和垂于胸部,戴于头部,戴在手臂和小腿等部位上的全算。
(2) 它主要是用珍珠、宝石和贵金属串联制成的。宽泛地说,有时把华鬘也可计算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