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传统文化探源 精彩片段:
第五章 技艺篇
第三节 古朴实用的民间工艺(上)
台湾民间工艺五花八门,古朴典雅、美观实用,艺承闽粤而又有独特的地方风格。
(1) 竹器
台湾气候高温潮湿,最适宜竹类的生长,从南到北,到处是一片片青翠茂密的竹林,清风徐来,婆娑摇曳,婀娜多姿,使宝岛风光显得格外秀美。
竹子与早期台湾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凡衣、食、住、行均离不开竹子,因此昔时民间的竹器制作行业十分兴旺发达,技艺精湛。至今,传统竹器仍为人们所普遍喜爱和使用。
台湾一年四季“拜拜”很多,经常要用一种“竹蒸笼”来制作敬神祭品。这种传统的蒸食器具,由桂竹片、桧木片和藤编织而成,蒸出来的食物格外香,可保持原有风味。竹蒸笼有大有小,用途各殊。蒸笼愈小,技艺愈精巧,剖藤、刨竹片,都必须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才能做好。台湾乡间,家家户户必备一种“榭篮”(大的竹篮),造型四平八稳,接缝精密,四周还编有各种漂亮的花纹,既透气通风,又美观大方。大拜拜时,专用它装鸡鸭鱼肉;女儿出嫁,则用它盛各色礼饼。其他各种竹制食具还很多,大至茶橱、菜橱、米筛、各种竹篮等,小至每餐必用的筷子、饭勺、饭匙……
早期居民的住屋更离不开竹子:竹墙、竹柱、竹窗、竹帘、竹席、竹床、竹梯、竹篱、竹摇篮、竹扇以及各式各样的竹桌、竹椅、竹凳……,真可谓“无竹不成家”!台湾夏天炎热,竹席最受青睐,午间小息或夜间睡眠,躺在上面,透骨清凉,暑气全消,被台民视为“夏日之宝”,竹席的制作技术要求很高,从削竹、打眼、穿洞引线、编织到缝制,全凭一双巧手完成,稍不细心,编出来的竹席便凹凸不平,躺在上面免不了会让人受“皮肉之苦”。
台湾农村普遍利用竹子编制储存粮食的容器,大的叫“鼓亭笨”,构造复杂,有门可供出入,可存入上万台斤☾1☽的稻谷,坚固耐用,鼠类只能“望粮兴叹”。小的叫“竹容器”,构造比较简单,也可存放几千斤的粮食。其他竹制劳动工具如竹扫帚、竹耙子、竹簸箕、竹箩筐、竹笠等等,不胜枚举。
除各种实用竹器外,台湾民间还利用竹材编织、雕刻各种供赏玩的手工艺品。台湾的竹雕艺术品构思巧妙、古拙精致,独具艺术魅力。
台湾的竹制家具以鹿港、嘉义、斗六和南投的竹山最为出色;而编织、竹雕工艺则以台南的关庙最为出色。关庙一带素有“篾器之村”的美名,有一首民谣唱道:“凤梨香、竹笋甜、藤椅凉、竹器俏,关庙的特产呱呱叫!”
(2) 油纸伞
台湾有“制伞王国”之美称,其中油纸伞更是古色古香,经济实用。
台湾油纸伞的技艺传自广东潮州。每一把伞的制作,可分为伞骨、糊纸、上油与装髹〔xiu休,以漆漆物之意〕四道工序。纸伞的全部制作过程都靠精细的传统手工技艺:先是把竹子按一定尺寸锯成段。为防日后虫蛀,裁好的竹段要在水中浸泡个把月,除去糖份。泡好后削制成一个个伞骨、伞头和伞柄。每一根细长的伞骨上还要钻出一个个间距相等的小孔。然后再把伞骨、伞头和伞柄穿线定型,制成伞架。第二步是粘贴伞面。伞面由棉纸裁剪而成,一片片地粘贴在两根伞骨架之间。粘剂用青柿子捣烂泡制而成,粘性极佳且不易变质脱落。伞面粘好后,经曝晒,第三步是涂上桐油。桐油既可防水又可增加棉纸的韧性。阴干后再涂上一层亮光漆,一把轻巧美观的油纸伞便大功告成了。
早期的油纸伞色彩单调,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五颜六色的纸伞纷纷问世,有的还印上山水、花卉、竹鸟等国画图案,使古朴典雅的油纸伞世界变得五彩缤纷、美不胜收,格外受到姑娘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