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行为学1·可预测的非理性 精彩片段:
附录2 用行为经济学解读美国的次贷危机
高额奖金是把双刃剑:激励与压力
最近,公众对高级管理人员的天文数字薪酬表达了强烈的抗议。公众最根本的愤慨情绪在于,那些人把我们的钱财管理得一塌糊涂,却还拿着那么高的薪水,有失公平。大家认为,银行经理们的才干能力是否配得上他们的回报,很难判定。因为银行经理们的工作失误,引发了重大灾难,而他们居然还能拿到高额奖金,更有甚者,有些奖金还是来自政府的救助款项,这都是纳税人的钱,自然招致千夫所指。
毫不奇怪,银行经理们进行了反击,声称高工资是必需的,那些关键的岗位工作压力大,技术要求高,需要吸引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才担任,如果对工资封顶,那些有才华、有价值的银行经理就会另谋高就。自由市场的基本法则就是:如果不能招募,并且留住最好的业务人才,这些人才就会流失,我们的经济就只能由剩下的那些不那么称职的人来管理——到头来,就把我们全都带到阴沟里去了。
我们姑且不把它看作自私自利的银行经理与道德上被激怒了的纳税人这两方意识形态之争,更有用的是,问一下我们对高额奖金与工作业绩两者之间的关系了解多少。
为了观察奖金是如何影响工作表现的,我和尤里·格尼齐、乔治·勒文施太因、妮娜·马萨尔进行了几次实验。有一次,我们给实验参与者布置了一系列需要集中精力进行记忆和创新的任务。例如,我们要求他们完成塑料框里的拼图题,推算排列一系列数字的记忆游戏,向固定目标投射网球,还有其他几种类似的活动。我们宣布对成绩特别优异者给予不同数额的奖金(数额从较低、中等到非常高不等)。我们把人平均分成三组:对第一组人,我们许诺的奖金数额很低(与他们的工资水平相比),第二组的奖金数额中等,最后一组的奖金数额非常高。
对了,如果你问到哪里能参加这样的实验,那我告诉你,实验是在印度进行的,那里的生活水平比较低。这样一来,我们给的钱在当地人看来就是相当可观的,同时,这样做也可以将花费控制在我们的实验预算之内。奖金金额最少的是50美分,相当于当时印度农村人口一天的工资;中等奖金是5美元,相当于他们两周的工资;最高奖金是50美元,大约相当于他们5个月的工资。
你认为结果会怎么样?那些实验参与者会按照他们预期奖金数额的不同,努力程度也不同吗?奖金最少的一组表现最差,奖金中等的表现一般,奖金最高的表现最好吗?我们把这个问题交给一群商学院的学生回答,他们很自然地认为,业绩会随奖金数额的增长而增长。在商界,这一假定实际上就是自然法则,这一逻辑推动企业管理人员不断要求更高的薪酬。实验结果表明,许诺奖金最高的一组在每一项任务中的表现都是最差的,中等奖金那一组的表现与最低奖金的一组没有什么不同。
我们把这个实验拿到麻省理工学院去做,结果也一样。实验是这样的:我们让大学生分别完成两项用时4分钟的任务,设置一个非常高的奖金(600美元),一个比较低的奖金(60美元)。两项任务中一项需要认知技能(数目相加),另一项只需要机械性操作(快速点击键盘)。我们发现仅仅需要机械性操作的任务,奖金能起到我们预期的作用:奖金越高,表现越好。但是一旦任务涉及初级的认知技能(如投资或银行的工作),实验结果就和我们在印度实验的结果一样了:预期的奖金越高,实际表现越差。
我们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金钱奖励经常是把双刃剑。它激励人们努力工作,但是如果奖金数额过大,反而会事与愿违地影响实际业绩。如果我们的实验是对现实世界的模拟,那就说明高额奖金不但加大了雇主的成本,而且会妨碍管理人员发挥他们最大的工作能力。
有意思的是,金钱并不是引发更好(或更差)表现的唯一鞭策力量。我们在芝加哥大学对实验做了一些改变:这次我们想要观察一个不同的激励动因——公众形象。我们让实验参与者进行构词游戏,有时关起门来自己做,有时旁边有人观看。假定在公开场合,好胜心会驱使他们更加努力,我们想确定众目睽睽之下他们的表现会受到什么影响,是会提高还是降低他们的能力。我们发现,尽管这些实验对象力图在大家面前表现得更好,但结果却是相反的,他们的成绩比私下解答要差。
我们的结论是:社会压力和金钱一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对人有激励作用,但是在公众的眼皮底下,压力就会增大,到了一定程度,压力就会占上风,抵消并压倒激励的有利作用。
我把上面的实验结果向一些银行管理人员进行介绍,他们非常自信地告诉我,他们本人和他们下属的表现与我们的实验结果绝对不一样(我提出,只要有适当的实验预算,就可以对他们的断言进行实地检验,但他们对此不感兴趣)。我猜测,十有八九,他们低估了我们的实验结果,结论下得太早。我愿意打赌,绝大多数银行经理(即使不是100%)在面对数百万美元的薪酬、争取奖金带来的压力、害怕得不到奖金的顾虑、心思集中于奖金而分散了专注工作的精力等影响时,巨额奖金非常容易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我并不是断言不论什么情况下,不管工作类型和个人特点,工资给得越少,工作效率越高。我想指出的是,薪酬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牵涉各种各样的经济激励、压力,以及人类心理等其他方面的因素,其中有些我们还知之甚少或者未曾考虑到。或许金钱越多等于业绩越好这种天真又简单的理论并不像人们想得那么现实,起码不是永远有效。如果金钱越多就会带来越好的业绩,我们是不是应该期望那些领取数千万美元薪酬的人业绩也最好?甚至应该永远没有失误?实际上,那些拿着巨额工资和奖金的人,在2008年的金融灾难中一败涂地,这一事实进一步证明高额奖金与优秀业绩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
公众愤怒的情绪此起彼伏。上任之前,巴拉克·奥巴马曾提出过一项关于公司管理人员的“常识性”的指导方针——起码针对那些接受政府救助的公司是这样。这些措施要求管理人员的工资50万美元封顶,高出部分必须以股票方式支付,在还清政府救助资金之前,这些股票不得出售。这毫无疑问使纳税人的情绪有所缓和,但问题在于,它能行得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