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 精彩片段:
Part4 故事是追寻现实的载体
天才为什么自甘堕落
麻省理工学院(MIT)的蓝勃教授是数学界中大名鼎鼎的人物,他获得过被誉为“数学界中的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他给上他课的大学生们留了一道难题,题目写在了楼道的黑板上,并称,看看谁能在学期结束前给出答案。
“看看谁能在学期结束前给出答案”,蓝勃教授这句话的真实意思其实是,“我不相信你们有谁能给出答案”。毕竟,作为数学界的顶尖人物,他当年是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答案的。
但是,没两天,黑板上就出现了答案。有意思的是,这个人并不愿露面,尽管露面可以享受难得的荣誉。
蓝勃教授再下战书,留了第二道难题。这道难题,他和伙伴花了整整两年才解开。
同样,没两天,那个“神秘数学天才”再次给出答案。这次,蓝勃教授看到了“神秘数学天才”的身影,发现他竟然是MIT这所顶尖学府的这栋大楼里的一位清洁工,但这位清洁工并不想被发现,他一边辱骂教授一边跑了。
这是著名心理影片《心灵捕手》(又译《骄阳似我》)一开始的情节。看到这个情节,我脑子里冒出一句话:世界是分裂的。MIT的光辉,竟被一个落魄的清洁工彻底盖住了。
你是一个被吓傻的狂妄孩子
外部世界的分裂,势必源自内心的分裂。这个落魄的男孩,他其实只是在工作之外的少数业余时间做一下解数学难题和读书这种“正确的事”,而多数业余时间,他是和几个问题青年一起打架斗殴、偷盗乃至袭警等。其中,他最拿手的是去MIT或哈佛大学,“3分钟摆平一个笨蛋”。
这个内心分裂的男孩叫威尔。等蓝勃找到威尔时,威尔已因打架斗殴和袭警而被关进监狱。蓝勃申请作为威尔的监护人而将他保释,保释的条件有两个:第一,威尔要与蓝勃配合解数学难题;第二,威尔要看心理医生。
威尔不想看心理医生,但更不想蹲监狱。两害寻其轻,他不得已答应了做病人。
但是,作为天才的病人,威尔接连赶跑5名心理医生。最终,蓝勃找来了大学同窗、现在的心理学教授西恩来为威尔做治疗。
同样的,在第一次会面中,威尔也刺痛了西恩。他通过对西恩的一幅画作的观察,看出了西恩当时的心态。西恩的画作是一个在波浪滔天的大海中独自划船的人。对此,威尔看出了两个内容。他对西恩说:第一,你当时正在暴风雨中;第二,你娶了“错误的女人”。
西恩被激怒了,他警告威尔,不要侮辱他已死去的太太。而当威尔再次说“没错,你的确娶错了女人”时,西恩暴怒。他冲上去掐住威尔的脖子并威胁说,如果你再这么说,我会杀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