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幽默大师林语堂_不当第一名

朱艳丽
传记回忆
总共35章(已完结

幽默大师林语堂 精彩片段:

不当第一名

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到老”。

从孩提时代起,不安分,就像胎记一样烙在林语堂性格的深处。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素来喜欢顺从自己的本能,所谓任意而行;尤喜自行决定甚么是善,甚么是美,甚么不是。我喜欢自己所发现的好东西,而不愿意人家指出来的。”

早在铭新小学读书时,小和乐自作主张剪掉了辫子。

辫子可以说是清政府的象征。清朝刚入关的时候,“留发不留人,留人不留发”,“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等血洗江南,才留起了一个朝代的辫子。光绪年间,虽然朝廷势微,规矩不能废。辫子仍然是那个时代男人们最普遍的装扮。

国父孙中山见李鸿章后,毅然剪下辫子,从此走上了救国之路。

在偏僻的坂仔农村,孙中山年幼的追随者,和乐,也毫不犹豫地砍掉了马尾。林至诚支持儿子,给他修剪了别致的西瓜头,短短的头发衬得小和乐又可爱又精神。他挺起胸膛,昂着小脑袋,故意在长辫子的同学师长面前走来走去,像初次打鸣的小公鸡骄傲十足。

和乐的恶作剧更让学校的老先生们伤透了脑筋。

一次考试,和乐所在班级的同学齐刷刷地获得了高分,素来及不了格的几个捣蛋鬼也漂漂亮亮地交了考卷。老师们怀疑其中有鬼,琢磨着肯定是哪个胆大包天的小子偷了卷子。他们列了份清单,把嫌疑分子一个个叫到教员室,打算来个瓮中捉鳖。

和乐不在清单之列。

他成绩好,按老师的思维,拿高分的好学生总不会干坏事,尤其是偷试卷这种事,没有作案动机嘛!

和乐心里偷着乐,可表面上一如既往地读书、玩耍,看不出任何异样。老师疑心再大也想不到,屁大点的孩子,干了坏事还这么沉得住气。

老师们忙活了几天,始终找不出那个始作俑者,于是又怀疑是不是内部泄了密,疑神疑鬼,最终就不了了之。

后来林语堂写自传,颇为自得地披露了儿时的这桩公案:是他考试前一天摸进了老师的住所,偷看了试卷。他原是为了表示对考试的蔑视,所以让全班同学都拿了高分。类似的事情,他再也没干过,不是怕责罚,而是干了得意事却不能说出去,太难受了。

作品简介:

林语堂是个奇怪的人。

朋友常常问他:林语堂,你是谁?他回答说:我也不知道他是谁,只有上帝知道。又有一次他说:我只是一团矛盾而已,但是我以自我矛盾为乐。

他相信善良、怜悯、快乐,他穿露脚趾的鞋子上学,靠妻子的嫁妆留洋,他至死怀念心爱的女子,却和妻子活出了半个世纪的金玉良缘;幼时他穷得吃不起一碗素面,后来成了上海滩数一数二的富翁作家,住上了花园别墅,却为了发明一台没有投产的打字机,把十几万的家产打了水漂;他因为幽默名动中国,又因为幽默而日夜被骂,却号称要钻牛角尖坚持到底;长女如斯自缢而亡,他歇斯底里流泪说要笑着面对。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烟鬼,带孩子看脱衣舞的清教徒,一个好儿子、好父亲、好丈夫、反教育的语言学博士,体育运动爱好者,无所顾忌的文人,崇拜金钱,不爱面子,喜欢流泪,安静而好客,待人真诚,骂人不遗余力,他是一个杂文家、小说家、散文家,写真话,会教书,他坦率、诚恳、乐观、风趣;怀着一颗未泯的童心、保持一分我行我素的矜式,是现实主义的理想家,也是满腔热情的达观者。

纵令这尘世是一个黑暗的地牢,但我们总得尽力使生活美满。林语堂如是说。

在这一点上,林语堂和鲁迅泾渭分明。他因为鲁迅的骂名而闻名,却和鲁迅保持了十余年的友情。他们对骂得越凶,私底下的感情越好,不再互骂的时候,友情也消失了。鲁迅要以匕首和投枪唤醒沉睡的民众,他却祥林嫂似的不厌其烦地唠叨一朵花开的美丽,陶渊明生活的精致和俭约,苏东坡失意时的旷达。鲁迅说一个也不宽恕,他说眼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之于鲁迅,那是时代的选择;之于林语堂,那是生活的选择。

林语堂是快乐的智者,是日常里弄的哲学家,他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外,发酵出快乐的因子,并用笔流传下来。

他是不可重复的,也因而不能被忘记。

作者:朱艳丽

标签:幽默大师林语堂朱艳丽

幽默大师林语堂》最热门章节:
1杂糅的生活2吃与记忆3演讲趣闻4三个小孩5世无恶人6烟 癖7“下流”的林氏家教8讲台风采9随缘读书10不当第一名
更多『传记回忆』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