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 精彩片段:
印度佛教的发展与衍变
从宗教,特别是佛教发展的情况来看,玄奘留学印度的时期是一个具有关键性的转变时期。从笈多时代起,印度教开始同化正在变化中的佛教,大乘萌芽于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时代。到了公元二三世纪,所谓空宗的学说才开始建立。又过了约二百年,到了四五世纪,所谓有宗的理论才形成。大乘的出现标志着佛教的发展,但同时也孕育着衰亡的因素。小乘不承认印度教的一些仪式、恶习,而大乘佛教则逐渐承认下来。这是佛教衰落的征兆之一。到了后来,释迦牟尼被承认为印度教十大化身之一,被请进了印度教的神殿,然而佛教也随之而逐渐消失了。
玄奘于公元七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了印度,公元七世纪四十年代初才回国。他周游印度各地,对佛教和其他印度教派有细致周密的观察。他在《大唐西域记》卷二对当时印度佛教有一个概括的论述。他说:
部执峰峙,诤论波腾,异学专门,殊途同致。十有八部,各擅锋锐;大小二乘,居止区别。
这里讲的是部派的分歧。下面又讲道:
讲宣一部,乃免僧知事;二部,加上房资具;三部,差侍者只承;四部,给净人役使;五部,则行乘象舆;六部,又导从周卫。
可见僧伽内部,待遇已大相悬殊。这是社会上封建等级制在僧伽内部的反映。
在以后漫游印度各地时,他又随时随地记述印度佛教和其他教派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印度佛教与“异道”(多半是印度教)势力分布的情况,也可以看出佛教内部大小乘势力消长和宗派分布的情况。
我想根据上面这一个表,探讨以下的几个问题:
a.佛教与外道力量的对比
b.佛教内部大小乘力量的对比
c.佛教部派分布的情况
d.佛教日渐衰微的趋势
佛教与外道力量的对比
玄奘是一个非常细心的观察家。他对宗教现象观察记录得特别细致。他所到之处,不管停留时间多么短暂,他对当时各宗教力量的对比都详加记录。可惜“十余所”“千余所”“数十”等数字太多,无法加以详细的统计。粗粗一看,也可以看到佛教与外道,有的地方是势均力敌,有的地方一方占优势。看来外道的力量并不小。在外道中,玄奘有几个地方特别提到事自在天(湿婆)的涂灰之侣,还有露形的尼乾,也就是耆那教的天衣派。可见印度教和耆那教等等佛教徒眼中的所谓外道在当时是有相当大的力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