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帝国风云1·鸦片战争 精彩片段:
第三章 一叶而知秋
独闯虎穴
张喜是天津人,祖上曾经富裕过,不过到他这一代已经败落。由于家里实在太穷,张喜没办法走科场道路,只能去别人府上做家丁。
父母给不了张喜钱,却给了他三样千金不易的财富。一是不俗的外表。史载张喜“超姿貌”,身材魁梧挺拔,乃十足的大帅哥。二是聪明的头脑。张喜性格爽直,但做事又十分精明细致,尤其反应非常敏捷。三是好口才。凭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可以说到铁树开花,枯藤发芽。
难得的是张喜还喜爱读书。因为没有应试这一顾虑,就用不着去死记硬背,生吞活剥,随便一本书拿到手里,有用的看,觉得废话连篇的便丢到一旁,这大大扩展了他的眼界,堪称从民间走出来的实学人才。
张喜刚到伊里布府上的时候,还并不惹眼。伊里布位列名臣,府上的家丁也都非一般粗鄙之辈,那相貌堂堂的,办事麻利的,能说会道的,不在少数,而且同行相嫉,家丁与家丁之间也相互排挤。张喜初来乍到,免不了受挤对,所以一开始默默无闻,平时也只能端个茶,倒个水,公开场合连插句话的资格都没有。
转机开始于伊里布移任江浙。大部分混得好的家丁在云南都有家有业,想想要走那么远,没人情愿,只有少数几个人肯继续跟随伊里布,张喜便是其中之一。
人少了,聒噪之音也就少了,伊里布渐渐地发现张喜这个家丁非同一般,有着惊人的见识。
伊里布奉命收复定海,却发现连海都过不去,当时也像其他大臣那样脑袋一片空白,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张喜说了一句话:“其实我们错了,从一开始就错了。”
伊里布问哪里错了。张喜说,国事就跟下棋一样,布局要布得对,对英夷这样的强敌须采用“当剿用剿,当抚用抚”的策略,也就是说,该打的时候要狠狠地打,不遗余力,一看形势不妙,那就得赶紧见风使舵,就驴下坡,别为了面子在那里死撑。
在张喜看来,朝廷错就错在,当剿的时候用了抚,当抚的时候用了剿,前后颠倒,结果“洋务”越办越糟,窟窿越捅越大。他告诉伊里布,眼下“剿”已经不行了,得用“抚”。
伊里布一听有理,便采用了张喜所用之计。他给道光发去一份奏折,声称要合四省大军,联合收复定海。这实际上是一个拖字诀,四省联合,没个几十天的工夫难以集结得起来,而且伊里布的这份奏折用的还不是“五百里”或“六百里”加急,是最慢的平信方式,道光迟至近一个月后才收到。
道光那时候“剿”的兴头正高,收到奏折,马上看出伊里布是想拖延时间,为此大发脾气:“朕让你单独出兵去收复定海,你跟朕扯什么四省?”
时间只拖了一半,但已经够了。等伊里布接到道光“脾气折”的时候,形势有了转变,在琦善的建议下,道光又由“剿”改“抚”,伊里布自然就用不着干“陆军打海军”这样瞎折腾的事了。
在此期间,由于英军运输船在附近失事,伊里布抓到了一批英军俘虏,其中还有一名叫安突德的英国陆军上尉。裕谦杀俘是为了表明决心,张喜没那么死心眼,他又给伊里布献了一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