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浮士德博士_四十七

托马斯·曼
外国小说
总共51章(已完结

浮士德博士 精彩片段:

四十七

“和我一起醒着!”这句表现耶稣基督困境的话,阿德里安或许想在他这部作品里把它的含义向着更为孤独的男子汉的方面,向着骄傲的气概方面,向着他的浮士德所说的那句“你们安安心心睡觉,不要受任何干扰!”转化,“你们别离开我!在我的大限来临之际,你们要围在我的身边!”这个请求仍然还是很有人味的,是本能的渴望,尽管并不是渴望帮助,但终归是渴望有邻人在场的。

因此,当1930年几乎要过去一半的时候,也就是在这年的五月,莱韦屈恩通过各种途径把一群人,他所有的朋友和熟人,甚至是一些他不太熟或根本不熟的人,一大帮子,约莫有三十个,请到普菲弗尔林他的住处:部分是通过写明信片邀请,部分则是通过我去请,而个别受到邀请的人还会同时再被请求去继续邀请另外的人,当然,另外又有一些人则实在是出于好奇而自己邀请自己,也就是说,他们找到我或其他和他走得较近的几个人之一去他面前给他们说情,求他允许他们前往。因为阿德里安确实在他的明信片上告知说,他希望搞一次有益的朋友聚会,把他新近刚刚完成的一部合唱交响曲作品介绍给大家,他会用钢琴演奏其中一些有特色的选段;而对此感兴趣的也有一些他原本无意邀请的人,如通过施拉金豪芬夫妇引荐的那个女主角扮演者塔尼娅·奥尔兰达和那个男高音克约耶伦德先生,又比如利用席尔德克纳普出面说情的出版商拉德布鲁赫及其夫人。此外,他还亲笔写信邀请了巴普提斯特·施彭格勒,虽然人家,照理说,阿德里安应该是肯定知道这个的呀,已经不在人世达一个半月之久。这个俏皮风趣的男人才四十五岁就遗憾地死于心脏病了。

坦白地说,我在这个活动的整个组织过程中感觉并不舒服。为什么会这样,这其中的原因很难说得清楚。拉来一大群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都基本上和他相距甚远的人,目的竟然是为了把他最孤独的作品透露给他们,这从本质上来讲是不大符合阿德里安的性格的。因为,我觉得这是一种不应该为他所具有的行为方式,这一点本身就令我感到不大舒服——而且,这一点本身就令我反感。反正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而我这里所指的那个原因,我其实之前已经暗示过了,我心里更情愿知道他是独自呆在他的避难所——能够去见他的人只有他的那些具有人道思想的朋友,只有尊敬他亲近他的房东一家子,外加我们这很少的几个,即席尔德克纳普、亲爱的让内特、敬重他的两位女士罗森施蒂尔和纳可黛以及我自己——而不该是像现在这样,让鱼龙混杂的并不习惯他的大队人马齐刷刷地都把目光聚集到他这个已经远离尘世的隐者身上。可是,我又能有什么选择呢?既然这次活动的序幕已经被他声势浩大地拉开了,那我就只能是帮他搭把手,服从他的指挥,去打我的电话了。但事情也真是奇了,居然没有人拒绝,相反,正如我所说的那样:有的只是更多的希望获准参加的请求。

事实上,我不仅不乐见这次活动:而且,我还愿意继续坦白,提笔写下这样的字眼,即我甚至巴望我本人抽身离去,不要参与其中。然而,一种忧心忡忡的责任感却阻止着我去这样做,我觉得,我有义务,我必须,不管喜欢与否,都务必到场监督,不可放过毫厘。如此一来,我便在那个周六的下午和海伦一起跑到慕尼黑,坐上那趟从瓦尔茨胡特开往加米施的列车。我们和席尔德克纳普、让内特·硕伊尔以及库尼恭德·罗森施蒂尔同在一节车厢。其余的来宾分散在其他几节车厢里,只有施拉金豪芬夫妇例外,这个讲士瓦本方言的退休老先生和他那娘家姓普劳斯西的夫人,这俩是和他们的歌唱家朋友一起坐小轿车来的。这辆车比我们先到,所以在火车抵达普菲弗尔林时,此车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只见它多次往返于那个小站和施魏格施迪尔农庄之间,几个人一车地把那些绝对不爱步行(天气没有变化,尽管天边有一场雷阵雨正轻轻发出隆隆声响)的客人接到农庄里去。因为从火车站到农庄一段的运输没有人管。施魏格施迪尔太太一见来了这么多人,赶紧叫上克莱门蒂娜帮忙,在厨房里准备起小吃、咖啡、切成条的黄油面包和清凉苹果汁,我和海伦去看她时,她一边忙活着一边跟我们解释说,一下子涌来这么多人,阿德里安事先可是没有跟她打过一个字的招呼,看那样子,显得很是有些措手不及。

与此同时,那个老苏索或者又叫卡施佩尔的则在外面狂吠不止,它在它的狗棚前跳来跳去,身上的链子当啷作响,直到再也没有新客人来了,来的人全都集中在那间尼基厅里了,方才安静下来。尼基厅里的座位不够,女佣和男仆只好又另外从家里的起居室,甚至从楼上的几间卧室里搬来椅子作补充。除了前面已经说到的人,在场的,我这里随便根据记忆再提几个:富有的布林格尔,画家列奥·齐恩克,此人阿德里安和我其实都不喜欢,阿德里安很可能是把他和那个死去的施彭格勒放在一起邀请的,现在也可以说是鳏夫一个的赫尔穆特·英斯提托利斯,口齿清晰的克拉尼希博士,宾德尔·马约内斯库女士,克虐特里希夫妇,高颧骨的诙谐风趣的肖像画家诺特波姆及夫人,他们都是由英斯提托利斯一起带过来的。另外还有西克斯图斯·克利德威斯和他的那桌论友,也就是地层研究家温鲁俄博士,福格勒和霍尔茨舒赫尔两位教授,以及身穿黑色制服、扣子扣得严严实实的诗人丹尼尔·楚赫,而且,让我生气的是,甚至连强词夺理的哈依姆·布赖萨赫尔也来了。专业音乐分子的代表除了前述的歌剧演员之外,还有撞塞子乐队指挥裴迪南·艾德施密特。更让我大吃一惊,但很可能也不只是让我一个人大吃一惊的是,格莱辛-茹斯伍尔姆男爵居然同样也在场,据我所知,这可是他,自打发生那起老鼠丑闻以来,第一次和他那滚圆却不失优雅的夫人,一个奥地利女人,一起重新在社交场合露面。事实表明,阿德里安是提前八天向他的城堡发出邀请的,这位席勒曾孙曾经以离奇之极的方式大出洋相,他很可能对得到这样一个特殊的重建社会联系的机会感到相当高兴。

现在,所有这些人,如我前面所说,整整三十个,暂时都还满怀期待地在这间农家客厅的四处站着,相互介绍着自己,彼此交换着好奇的言论。我看见吕迪格尔·席尔德克纳普,穿着他那永远是破旧不堪的运动服装,被妇女们簇拥着。说真的,在场的人中妇女占了大多数。我听见那两个戏剧歌唱家的声音了,很好听,音量也是最大的,我听见克拉尼希博士气喘吁吁却条理清楚地在说话,布林格尔在大声唠叨,克利德威斯在拍着胸脯保证说,这次聚会,以及这次聚会所许诺的东西,肯定会是“极为重要的”,楚赫紧跟着附和,一边跺脚,一边狂呼:“是的,是的,可以这样说!”。格莱辛男爵夫人四处走动,为那件费解的连累她丈夫和她的倒霉事寻求同情理解。只见她逢人便说:“您可知道,出了这种无聊事,我们真的是很厌倦了。”——我从一开始就发现阿德里安其实早就在这厅里了,可是,很多人对此根本没有觉察,只顾说话,似乎还在等他露面,原因很简单,他们没有认出他来。他背对着窗户,穿着平时穿的衣服,坐在客厅中央那张夯实椭圆的桌子旁,想当初,我们和曹尔·费特尔贝格正好也是一起坐在这张桌子旁的。不过,客人中有好几个都问我坐在那里的那位先生是谁,刚开始听到这个问题时,我很是吃惊,在我用手指着告诉他们那是谁后,他们好像突然明白过来似的大叫一声“原来是这样啊!”,于是赶紧纷纷跑去和这位东道主打招呼。竟然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他的面貌,在我的眼皮子底下,想必是有了多大的改变啊!这肯定多半是由于他的那个翘胡子所致,我也是这样跟人家说的,可是人家就是不愿意相信是它所致。在他的椅子旁边,像个岗哨似的,笔直地站着罗森施蒂尔,顶着一头毛茸茸的头发,站在那里已经有一阵子了,这也是为什么梅塔·纳可黛会尽可能离得远远地躲在屋内的一个角落里的原因。不过,过了一会儿之后,库尼恭德却正派地让出她的位置,那另外一个崇拜者见状,便连忙去占领了这个位置。靠在墙边的那架台式钢琴的盖子已经掀起,《浮士德博士哀歌》的总谱也已在乐谱架上翻开。

由于我的视线一直跟随我的朋友,即使在我跟这位那位客人讲话的时候也不例外,所以,我能够准确无误地领会他用他的头和眉头向我作出的示意,而这个示意的意思就是,我得敦请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的来宾们各就各位了。我毫不迟疑地这样做了,我请站在近旁的人们落座,向站得远些的打手势,而为了让大家安静下来听我宣布:“莱韦屈恩博士希望现在开始演奏他的作品,”我甚至强令自己击起掌来。此时,这个人的脸开始变得一片惨白,他自己也感觉到了这一点;他那带着某种呆愣冷漠的表情让他感知到了这一点,而他额头上随后可能冒出的一颗颗汗珠也会是饱含着这种冷漠的。我的双手,我那时只能是无力地、克制地把它们合在一起,它们在发抖,就跟它们现在,在我正准备写下对那个可怕的一幕的回忆的时候,抖得一样厉害。

观众的跟进还是相当利落的。屋内很快安静下来,变得井然有序。结果是,和阿德里安同坐那张桌子的有施拉金豪芬老两口,外加让内特·硕伊尔、席尔德克纳普、我的夫人和我。其余的人于屋内两边不规则地分散在各式各样的家具、涂了色的木头椅子、马毛圈椅、沙发上,也有一些个男士是靠在墙上的。在场的人们,也包括我自己,全都等着阿德里安坐到钢琴前去演奏,可他却还没有一点要满足大家这个愿望的意思。他坐在那里,双手合十,脑袋歪向一边,眼睛若有所思地低垂,只是稍稍向上抬起,他见现在全场完全安静下来了,就开始用我现在很熟悉的那种稍显单调、也不大流畅的说话方式向来宾们致辞——致一种欢迎辞,我刚开始时的感觉就是这样的;而且开始时也真是类似的东西。我现在要强令自己进行补充的是,他在发言的过程中常常说错,而且——我感到很痛苦,我拼命把指甲尖往手心里扎——当他试图纠正一个口误时,又会陷入一个新的口误,因此,他后来干脆就把这些错误忽略掉,懒得再去管它们了。另外,对于他的表达方式中出现的种种不规范现象,我原本也不应该太光火,因为他在口头表达时部分地使用了一种较为古老的德语,这同他也总爱在书面表达时使用这种德语是一脉相承的,由于这种德语存在着各种不足,其句子结构也是开放式的,所以用起来时就总是会给人造成一种成问题和欠考虑的印象,要知道,我们的语言从脱离野蛮状态发展到今天在语法和拼写方面都具有了一点可怜的规范,这个过程才有多久啊!

他开始时的声音非常小,简直就是喃喃自语,因此,只有极少极少的人能够听得懂他的所谓致辞,还能够努力从中听出点什么来,或者要不就把它当作幽默风趣的笑话来听,因为这个开场白听起来大致如下:

“令人尊敬的,特别亲爱的兄弟和姐妹们。”

之后他沉默了一会儿,好像在沉思,半边脸由其所在一边的胳膊肘支着,这边脸紧靠在这边的手上。他接下来所说的也同样被理解为是幽默风趣的和逗人高兴的,虽然他的僵硬表情、疲惫目光和苍白面容并不支持这种理解,但是在此处,还是会有迎合的笑声,不假思索地从鼻子里哼出,或者是从女士们的嘴里咯咯地发出,在客厅里四面回响。

“首先,”他说道,“我要对你们表示感谢,有两点,鄙人不才,你们却愿意接受我的邀请,徒步和坐车前来对我表示赏识和友好,我是从这个荒僻的藏身之处写信召唤你们前来的,我还通过我的这位热心忠诚的帮手和特别的朋友来召唤和邀请你们,这一点还使得我清晰地回忆起我们从青少年时期起就一同度过的学习时光,我俩那时一起在哈勒上大学,不过,这一点也使得我同时回忆起,那就是在这段大学学习期间,高傲和憎恶的情绪已经开始抬头,在我的道德反省中继续向下。”

很多人听到这里都把目光投向我,会心地抿嘴微笑,但我却激动得笑不起来,因为这太不像我的这位忠实的友人的做法了,他竟然通过如此温柔的回忆来想到我。不过,大多数在场的人之所以被逗笑了,恰恰就是因为他们看见我的眼里含着泪水;而我现在也很是反感地想起来了,当时列奥·齐恩克大声地用手帕擤鼻涕,他的鼻子很大,老是被他拿来开玩笑,这次他又做出一个明显的漫画式的动作来,这样一来,他又一次为自己赢得了几声欢笑。阿德里安似乎对此没有觉察。

“我首先,”他继续说道,“也必须向你们赔礼,”(他赶紧纠正说:“道歉,”随后又重复了句:“道歉。”)“请你们别负担太重,我们的狗普赖斯提吉阿尔☾1☽,又叫苏索,但真实名字叫普赖斯提吉阿尔,它乱蹦乱跳,大叫大嚷,狂吠不止,让你们的耳朵受累了,但你们为了我还是不辞辛劳,克服了这些困难。其实,我们真该提前给你们每个人身上挂把超高音小口哨才是,那样的话,它打老远就能明白了,这来的人全都是受到邀请的好朋友,他们都很想听我在它的守护下写成的音乐,而这就是我这些年来干的事。”

作品简介:

本书为德国大文豪托马斯·曼晚年最令人揪心和震撼的鸿篇巨制,作者本人也对其青睐有加,另眼相看,视其为 “一生的忏悔”,“最大胆和最阴森的作品”。在生前最后的一次接受采访中,托马斯曼非常明确地表示这本艺术家小说是他的最爱:“这部浮士德小说于我珍贵之极,它花费了我最多的心血,没有哪一部作品像它那样令我依恋。谁不喜欢它,我立刻就不喜欢谁。谁对它承受的精神高压有所理解,谁就赢得我的由衷感谢。

作者:托马斯·曼

翻译:罗炜

标签:托马斯·曼浮士德博士德国德国文学

浮士德博士》最热门章节:
1附言2四十七3四十六4四十五5四十四6四十三7四十二8四十一9四十10三十九
更多『外国小说』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