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大教堂_发烧

雷蒙德·卡佛
外国小说
总共16章(已完结

大教堂 精彩片段:

发烧

卡莱尔有麻烦了。其实,自打六月初妻子离他而去后,整个夏天他都很不好过。不过,至少不久以前,也就是他要到那所高中去上课的前几天,他还不需要找保姆看小孩。那之前,他自己就是看孩子的,从早到晚地照顾自己的两个孩子。卡莱尔告诉他们,他们的妈妈,现在正在长途旅行。

黛比,他联系的第一个看孩子的,是一个胖胖的女孩,十九岁。黛比告诉卡莱尔说,她来自一个大家庭,孩子都喜欢她。她给卡莱尔提供了两个介绍人的名字,写在一张便签纸上。卡莱尔接过来,把纸折好放进衬衣口袋里。他告诉她,明天他得开会,所以早晨她就可以来上班。她说,行。

他明白自己的生活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艾琳是在卡莱尔还在填写学生成绩报告时离开他的。她说,她要去南加州,自己开始一段新的生活。她是和理查德·胡布斯一起走的。胡布斯是卡莱尔高中里的一个同事,教戏剧和玻璃吹制术,显然他准时交上了学生的成绩单,带上自己的东西,和艾琳匆匆忙忙地走了。现在,整个漫长而痛苦的暑假已经快过完了,新学期的课程很快就要开始,卡莱尔终于考虑起找保姆这件事来。刚开始的努力并不成功。在找到一个看孩子的人——找谁他都无所谓——越发迫在眉睫后,他雇了黛比。

刚开始,卡莱尔还很感激这个女孩的出现,他把整个房子和小孩们都交给了她,好像她是自己的亲戚。第一周的一天,他从学校早早地回到家,发现自家车道上停着的一辆车里,后视镜上挂着一对很大的法兰绒骰子,他知道,他只能怪自己,怪自己不小心。他大吃一惊地发现孩子穿着脏衣服,在前院里和一只大狗玩闹,而那狗大得足以能把他们的手咬下来。他儿子,基思,一边打嗝一边哭。莎拉,他女儿,一看见他下车就也哭起来。他们俩都坐在草地上,狗正在舔他们的手和脸。狗冲他吼了两声,看他向孩子这边靠近时,后退了一点儿。他抓起基思和莎拉,一只胳膊夹一个地往前门走。电唱机的声音大极了,震得前窗玻璃瑟瑟发抖。

客厅里,三个十几岁的男孩子从咖啡桌边跳着站起来。啤酒瓶子立在桌子上,烟灰缸里烟头还燃烧着。罗德·斯图尔特☾1☽在电唱机里嘶鸣。黛比,那个胖女孩,和另一个十来岁的男孩坐在沙发上,呆呆地盯着卡莱尔看,像是不能相信他正走进屋里。这个胖女孩盘腿坐着抽烟,上衣扣子解开了。客厅弥漫着烟雾和音乐。胖女孩和她的朋友们慌忙地从沙发上站起来。

“卡莱尔先生,等一下,”黛比说,“我可以解释。”

“不用解释了。”卡莱尔说,“都给我出去,所有人。别等我把你们扔出去!”他使劲抱紧了孩子。

“你还欠我四天的钱呢。”胖女孩一边系上上衣扣子,一边对他说。她手指上还夹着香烟,系扣子时,烟灰掉了一地。“不说今天了。今天你不用付我钱。卡莱尔先生,其实不是像看起来的那样坏。他们只是顺便过来听唱片的。”

“我明白,黛比。”他说着把孩子们放到地毯上。他们紧贴着他的腿,看着客厅里的人。黛比看着他们,慢慢地摇摇头,陌生得就像以前从没看过他们一眼似的。“该死!都出去!”卡莱尔说,“就现在,出去,你们所有人!”

“听懂没有?”卡莱尔说着向那个男孩迈了一步,然后停下来。

“别碰我,OK?千万别碰我。”男孩一边说,一边走到电唱机旁,提起里面的触手,摇回来,没管转盘还在转着,就取出了唱片。

卡莱尔的手一直抖着。

“要是一分钟之内,一分钟,那辆车还不给我从车道上开走,我就叫警察。”他愤怒得头晕又恶心。他看见,他真的看见,眼前跳动起火花。

“咳,听着,我们这就走,行了吧?我们走了。”那个男孩说。

作品简介:

美国短篇小说大师雷蒙德·卡佛公认的成熟之作,收入大部分名篇:《大教堂》入选《美国最佳短篇小说选》,《好事一小件》获“欧·亨利小说奖”第一名,《发烧》入选《美国短篇小说杰作选》。

故事多数平常:小夫妇没生出孩子以至生活灰暗;生日蛋糕早好了,被撞伤的孩子却在父母等待中悄然离去;卖维他命的女人为生意焦虑,丈夫则觊觎着她的同伴……小说常有意想不到的结尾。卡佛以一种悠长的凝视直面无望。他被尊为简约文学的典范,生活把他的人物剥了个精光,而他把自己的文字削到嶙峋。

《大教堂》中仍有卡佛早期作品的无奈和冷硬,但是,他把自己那扇一直尘封的天窗推开一条缝隙,洒下了些许光亮。

几乎所有评论家都从这本《大教堂》中嗅出卡佛的变化来。在这本创作于1982年到1983年间的小说集中,如果说人物和情节仍延续了卡佛早期作品的灰暗和无法自拔的话,在几篇篇幅较长的作品的结尾,我们可以看到卡佛把自己那扇一直尘封的天窗推开一条缝隙,洒下了一点点光亮。我们仍然可以读到一系列小人物在生活的泥潭里摸爬滚打:重逢恋人被轰出了刚刚借来的房间(《瑟夫的房间》);生活就像坏掉的冰箱里的食物一样腐臭变质(《保鲜》);奔波的人失望地离开,扔下了曾经挚爱的东西(《马笼头》);父亲在痛苦的回忆中,拒绝下火车去见来接站的儿子(《软座包厢》);甚至因耳屎堵住了耳朵而带来的不便和恐惧(《小心》)。交流的匮乏和艰难,成了整部小说集凸显的主题,不管是在父子间、情人间、夫妇间,还是朋友间,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之间,语言和身体的交流成了所有灰暗中最苍白的角落。但在《好事一小件》、《电话来自何方》以及《大教堂》中,卡佛正在步履维艰地一点点“远离那威胁性的模糊,朝着希望而不是恐怖迈进” ,不管这种希望是多么的微弱和渺茫。我们读到了一对刚刚失去儿子的夫妇和一个一直打来骚扰电话的面包师之间的和解;一个酒鬼鼓起勇气,准备拨通妻子的电话;一个男人放下了心理的抵触,在一个盲人的指触下,闭上眼感觉着大教堂。在访谈中,卡佛解释了自己的改变:“我想,现在的感觉更加乐观了一点。当然在大部分小说中,人物的麻烦得不到解决。人们的目标和希望枯萎了。但有时,而且恐怕是经常,人们自己不会枯萎,他们把塌下去的袜子拉起来,继续走。”

作者:雷蒙德·卡佛

翻译:肖铁

标签:雷蒙德·卡佛大教堂美国外国文学

大教堂》最热门章节:
1附录三 卡佛主要作品列表2附录二 译后记:卡佛与极简主义小说3附录一 卡佛自话4大教堂5马笼头6发烧7火车8小心9维他命10好事一小件
更多『外国小说』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