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_“四五”一代的——知识社会学思考札记

刘小枫
当代小说
总共18章(已完结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精彩片段:

“四五”一代的——知识社会学思考札记

“代”的同属意识在当代有明显增强的趋势,这对当代文化意味着什么社会学意义?

孔德已从社会学角度考虑过“代”的问题,尤其是“代”的接续问题。曼海姆把具体的社会群比作社会岩层,“代”(Generation)则是社会岩层之一。如果从文化社会学的立场来考察“代”这种社会岩层,可以更为恰切地诊断当前潜隐着的文化趋向的重要特性、话语取向及其存在的问题。

把“四五”一代作为一个社会学的代问题提出来,有明确的限定。首先,它仅指涉特定的社会历史区间中的一组社会岩层,而且,分层范围十分有限,即知识分子层;随之,对“四五”一代知识分子及其相关的代的考察,亦主要在知识社会学的范围中进行。因而,对“四五”一代的社会学考察,乃是为了透视当前的文化——精神运动的内在结构,透视当前文化精神上的、与个体和社会攸关的彻底变革现象。

我之所以用众所周知的“四五”事件为“四五”一代的标志,主要是符号上的需要。“四五”一代作为历史文化事件来看待,其含义远远超过作为政治事件的“四五”运动本身,正如“五四”一代作为历史文化事件,其含义远远超过作为政治事件的“五四”运动本身。

“五四”一代已成为过去的历史文化事件,“四五”一代则是正在发生着的历史文化事件。对“五四”一代的反省和批判,是外在的、事后的反省批判——后批判,因而与“五四”一代已构成传统的承继或拒斥的关系。对“四五”一代的反省和批判,是内在的、本己的反省批判——前批判。我们置身于“四五”一代之中,正在构造将被历史视为“传统”的东西。对“四五”一代的知识社会学考察,必应导向“四五”一代的自我审视和自我批判。这是一种关涉自我的社会文化前批判。

“五四”一代在学术、文艺、政治、精神品质、社会形态、历史取向诸方面,都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过决定性的影响。就此而言,至少有两个问题不能不加以考虑:1.所谓社会发展有历史规律可循的话语受到挑战。某个时代是某种知识类型的产物,是人为的、而非历史必然的。进而言之,“四五”一代必须就自身提出的知识类型及其观念对自己和社会及其未然形态负责。因为,2. “五四”一代真的那么功勋卓著吗?在时代历史的困惑中他们没有过观念上的失误吗?知识社会学理应来澄清这一问题,并由此引伸到时代社会—知识类型—社会行动的一般关系的知识社会学分析,在相同的时代社会关联域中,就“五四”一代而言,并非只产生了一种单一的知识型,那是一个“百家时代”。为什么其中一种知识类型能取得有效的社会行动,并建立起意识形态体系,这无疑给知识社会学出了一个有趣的课题。

“四五”一代当然不会简单地要么继承要么拒斥“五四”传统——一个极为含混的标签,意识形态化的术语,也不曾自诩比“五四”一代更高明。问题仅在于,“四五”一代所拒斥的社会及文化类型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五四”一代中的某一类型的知识分子采纳的知识观念通过社会行动促成的,这只能激起“四五”一代在时代社会—知识类型—社会行动的具体境况中更多的忧虑、更多的小心。

把“四五”一代作为一项知识社会学的课题提出来,在我看来,首要的亦是主要的旨趣即在于激发“四五”一代内在的自我批判,这种自我批判同时又是社会文化的批判。所以,这一课题只能由“四五”一代自己主动提出。“四五”一代知识分子的社会文化批判大都指向过去,如今似应多少转向自己、转向时代的当前。

对“代”的划分,生理学上有明确的年龄层区分,它依据的是生—死之生物性节律。但从社会学来看“代”的划分,情形有所不同。社会学依据的并不仅是生命的自然事实,必须考虑到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历史事实。曼海姆在《代的社会学问题》一文中提出,“代”的社会性同属现象,以生—死生物节律的事实性为基础,但并非从这一事实性中引导出来。换言之,对“代”的同属性的社会学考察,应把握的是肉体—精神—心灵的转换,这必然与社会—历史的结构转换相关。

我宁愿更多地从社会学方面而非生物性节律的事实性方面来看待“五四”一代和“四五”一代的“代”的同属性,因为它明显是一个社会现象,而非生物现象,尽管我原则上遵循曼海姆的界定。

作品简介:

十年前(1996年)北京三联书店刊行《这一代人的怕和爱》,世纪已经翻了一页。这次重新续集,添上了近十年来的部分文字,无论新文旧文,都满纸陈旧感。我们这一代的历史感觉,对编者来说,就像怀里揣着的一张纸色已然发黄的老照片。

时代进步、感觉进步、学术进步,编者的感觉却滞留在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的那个十年——那十年里,编者们几个人老在想,现代中国的前辈学人们想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想;西方现代的思想者们想了些什么、为什么那样想……想来想去。不过想的是,编者们自己该做些什么、如何想。

我们这一代早就消散——也该消散了。编者也想从这些没有任何济世效用的痴想中走出来,却始终迈不动步子……三年前曾自题:欲居人生无穷意,不敢妄自逐风流——三十年过去了,无论文字还是生活感觉,依旧如此稚气,一心只争朝夕。

作者:刘小枫

标签:刘小枫随笔哲学思想文化散文神学社会学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最热门章节:
1“道”与“言”的神学和文化社会学评注2“文化”基督徒现象的社会学评注3中国国家伦理资源的亏空4《读书》与读书人的变迁——写在《读书》刊行十五年之际5现代性语境与知识分子的信仰形式6流亡话语与意识形态7当代中国文学的景观转换8“四五”一代的——知识社会学思考札记9我在的呢喃——张志扬的《门》与当代汉语哲学的言路10空山有人迹——读《中国文人的自然观》断想
更多『当代小说』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