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台湾小吃全书_果之属 姜汁番茄

焦桐
随笔杂谈
总共162章(已完结

台湾小吃全书 精彩片段:

果之属

姜汁番茄

大概觉得那理发师姐姐很漂亮,初中时代我都去传统市场旁的理发店剪头发。炎炎夏日,理发的围布闷出汗水,发屑纷落,钻入颈脖,黏住皮肤,有些痒,有些刺痛感。理发姐姐总是穿着一袭白洋装,声音也好听,难怪卖水果的摊商像苍蝇发现甜食,一进门推销就黏住不走了。他把妹的办法有点奇怪,是一直怂恿她买番茄,吹嘘如何甜如何美味。

“不甜怎么办?”

“不甜加糖。”水果贩者觉得自己很幽默。

北部人吃番茄习惯蘸梅粉;流行于南部水果店“番茄切盘”则是姜汁番茄,一盘切块的番茄,佐一碟蘸酱。成品介乎菜肴、色拉、水果之间,堪称食物的跨界演出,打破藩篱、跳脱窠臼,游走于不同的美感领域。

很难想象水果加入酱油有多诡异,姜汁番茄颠覆了审美文法:将嫩姜磨成泥,与糖粉、甘草粉一起加入酱油膏中,作为番茄蘸酱。糖粉的甜度,嫩姜的微辛、提味,甘草的甘香,及番茄的果酸,共同平衡了酱油膏的咸酱味。

美国人的“番茄酱油”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番茄切薄片,用盐巴腌渍三天,以小火熬煮十几小时,边煮边搅拌,放凉后过筛,加入捣碎的丁香、干豆蔻皮、黑胡椒、辣椒,熬煮一天。

高中时代常去旗津混,往往就在街上吃一盘姜汁番茄,如今番茄滋味犹清晰,共食的人已难得相见;有时回忆竟带着些微的酸,些微的痒和刺痛感。倒是现在,台湾夜市多有姜汁番茄身影。

姜汁番茄多使用黑柿番茄,黑柿番茄是台湾南部俗称的“甘仔蜜”,别名另有:黑柿、黑柿仔、黑头仔、黑叶仔、一点红。乃荷兰人经印度尼西亚引进台湾,是台湾最早的番茄品种;果实大,果肉厚,外皮薄,呈墨绿色的斑纹,略带红色,结构扎实,酸味较明显,台湾人习惯当它是蔬菜。

番茄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的山区和峡谷地带,是我们居住的这个球体上很普遍的蔬果。番茄的传说很多,美国先民曾认为番茄有毒,也有人视它为催情剂。直到十九世纪中叶,他们才开始食用番茄,而且至少要煮三小时以上,以消除传说中的毒性。移居美国的意大利人米歇尔·柯内(Michel Felice Corne)非常自豪在一八二〇年代首开食用番茄之风,他描述番茄“生长在阳光里,饱满、红润,汁多味美,而且有益健康,放入汤中料理,风味更佳”。番茄大概是最常入菜的水果。

举凡番茄炒蛋、番茄煮面、煮汤、炒菜、焗烤,还可以制成各种酱料、果汁。扬州名菜“锅巴虾仁”便离不开番茄酱,传说乾隆皇帝三下江南时,曾在一家小馆用膳,店家以虾仁、熟鸡丝、鸡汤熬制的浓汁,浇在炸酥的锅巴上,碗里顿时吱吱作响,香味随着冒出的白烟阵阵扑鼻,乾隆品尝,果然香酥鲜美,认为一般的肴馔能做到色、香、味俱备已属难得,此菜在色香味之外加上声响,称赞这道菜是“天下第一菜”。锅巴虾仁很好吃,又带着表演性质,接近“桌边服务”,真是赏心悦目。不过,天下美味的东西那么多,如果传说属实,乾隆未免过于大惊小怪。可见人一旦握有绝对的权柄,很难不昏庸。

西非人早懂得用番茄烧菜,当他们被当作奴隶运往美国途中,就是靠摄取番茄的营养熬过了长途跋涉之苦。

上次去台湾文学馆演讲时,韵茹请我到天公庙边那家专卖鱼丸汤的小店,品尝“综合鱼丸汤”;吃完鱼丸汤,再走到“裕成水果店”吃姜汁番茄。韵茹是我指导过的研究生,失聪,却冰雪聪明,钢琴弹得好,又屡获文学奖。师生共食一盘姜汁番茄,用竹签叉起来,蘸姜汁酱油吃,阳光明亮。

早晨出门时带了一盒番茄,打算放在工作室吃,双双见了阻止说:“咳嗽不要吃番茄。”半个多月来,咳嗽未愈,连十四岁的小女孩都知道番茄性寒,感冒时不宜多吃。传统中医将荔枝归类为燥热性水果,属燥热体质者吃多了容易“上火”,出现口干舌燥、喉咙痛、流鼻血等症状。上火是什么?有营养师认为是高热量、高糖分的东西;却似是而非,如甘蔗、西瓜的糖分虽高,却属于“凉性”水果。这当然未经科学验证。其实,传统中医几乎都是经过长期观察后归纳出的推论,很难以现代科学来解释。

作品简介:

◆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作序发愿:“有生之年,一定要和焦桐吃一餐饭。”

◆ 品透小吃,品透台湾人文人情;华语饮食文学精品,北大陈平原、复旦陈思和两大名教授联手荐读。

◆台湾“饮食文学教父”焦桐二十年来美食文字精选集结,三十万字详解宝岛滋味。台湾美食完全导航,引领味蕾的探索之旅。

◆ 米食、面食、肉食、水产、酒饮、点心、调味……仿佛翻阅字典般应有尽有,百余种小吃大菜,深夜捧读,引饥肠怒吼。

◆ 美好的食物,都带着老实的本质。苦甜酸咸诸味交响,最像人生的滋味。

什么是台湾味道?焦桐用二十年时间踏查食肆,以敏感的味蕾品味,用诗意之笔抒写,只为回答这一个问题。

台湾好不好吃?汇集中华多元饮食文化基因,结合宝岛智慧、丰饶物产,经勤劳巧手化作美味无数,令饕客迷失在飘着卤汁香、油爆香、烟火气的小吃街头。米粉,吸饱了脂香和鲜味;贡丸,一口咬下去肉汁迸发;姜丝大肠,醋香呛口刺激脆爽;蚵仔炸,滚烫出锅外酥里嫩;糖水豆花,温柔的甜在餐后滋润你的胃肠……

值得驱车一百多公里去吃的早餐在哪里?

逛夜市,让你不顾形象,当街大啖的是什么?

边吃边眺望大河入海,令人感动到想唱歌的又是什么?

适合听着老情歌喝着烈酒,与家人朋友寒夜围炉的,是什么锅?

读《台湾小吃全书》做好笔记,不再与巷弄小店里隐藏的好味道擦肩而过;得“食神”真传,在家亦可炮制地道台湾味。

台湾“饮食文学教父”焦桐集大成之作,洋洋三十万言,整编《台湾味道》《台湾肚皮》《台湾舌头》三部曲,另加新作四十余篇;选材上乘,分量扎实,口感层次丰富。饭之属、粉之属、羹之属、水族之属、饵之属……十四个类别下,以食物为篇名,写肉臊饭、焢肉饭、火鸡肉饭、红蟳米糕、筒仔米糕、猪血糕、竹筒饭、大肠包小肠、烧肉粽等台湾小吃名角。

焦桐口中的台湾味,多来自街头巷尾小店、摊车,质朴粗犷。豪气“暴食”同时,以细腻易感之心品味;他行遍台湾城镇与乡村,大啖小吃之余,凭借味觉记忆追溯情感与文化。一篇篇文字风味随食物气质微妙转变,从“和狂饿的好友抢食”的肉臊饭,到仿佛“爱人长吻”的荷包蛋,及至“单纯、专情、水火交融”的肉丸粥;食物、情感、人生、文化,从舌尖到心头。

作者:焦桐

标签:焦桐台湾小吃全书台湾杂文随笔美食饮食文化

台湾小吃全书》最热门章节:
1肉之属 鸭赏2肉之属 姜母鸭3肉之属 瓮仔鸡4肉之属 烧酒鸡5肉之属 三杯鸡6肉之属 麻油鸡7肉之属 白斩鸡8水族之属 甜不辣9水族之属 月亮虾饼10水族之属 万里蟹
更多『随笔杂谈』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