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台湾小吃全书_肉之属 烧酒鸡

焦桐
随笔杂谈
总共162章(已完结

台湾小吃全书 精彩片段:

肉之属

烧酒鸡

天气转凉了,晚餐就吃烧酒鸡吧。我煮烧酒鸡例不着水,以全酒烹煮。先爆香姜片,用三瓶米酒浸泡川芎、当归、党参、枸杞、红枣、甘草,再行烹煮,滚沸时加入打理干净的乌骨鸡腿块;再沸,转小火,加入高丽菜。高丽菜耐煮,而且在烧酒鸡内久煮,释放自己的清甜味到汤内,复汲取汤中的精华,滋味曼妙。

有肉有菜也该有鱼,冰箱里那块虱目鱼肚肥得很美,我淋上米酒,稍微浸泡,用文火慢煎;起锅后,撒了点蒜头盐,刨了些柠檬皮丝点缀。

这道用米酒烧煮的鸡膳,是台湾人的冬令佳肴,家家户户最寻常简单的补品,米酒,鸡肉,老姜,可能还有鸡内脏一起煮,煮好了整锅端上桌,咸信能驱风袪寒,舒筋活血,陪伴家人好友度过寒冬,台湾俗谚“补冬补嘴孔”。世态那么寒冷,人人皆需要一锅烧酒鸡。

煮烧酒鸡宜用青春正盛的土公鸡。土鸡运动量够,故成长较缓慢,自然不符成本效益;然则慢食本来就不符表面上的经济效益。

“阉鸡只配用来腌制或烤着吃,谁要是拿它做别的菜或者清炖,自己都会感觉很没面子。”大仲马断言公鸡只能清炖,赞颂它“是一种很招人爱的动物,漂亮、勇敢,还有一副嘹亮的好嗓子,很好地代表了法兰西精神。但在餐桌上它却价值甚微,远不如它的后代”。

台湾人跟米酒的感情深厚,尤其是红标米酒,乃家庭厨房不能或缺的调味品。此酒是因瓶身的红色酒标得名;那是全民的酒,重要的民生必需品,其特殊味道恐已深入台湾人的味觉基因,后来不管出现什么米酒都无法取代。米酒之为用大矣,它连接着许多台湾旧惯习,除了饮用,还能除煞,祭祀,消毒。

当初要加入世贸组织,迫使料理米酒的价格翻扬六倍,全省抢购、囤积,公卖局一度施行米酒的配售制度,人们拿着户口簿排队买酒,只有孕妇享有一次购买四十八瓶的特权。台湾习俗,产妇不能喝水,只能以酒代替;一个产妇坐月子大约需用掉五百瓶米酒。当时严重冲击台湾民生,尤其产妇,初生婴儿所吸吮的母乳质量,肯定也下降许多。

“红标”米酒成为台湾人的集体乡愁。

公卖局后来又推出“红标料理米酒”和“红标纯米酒”,皆以蓬莱米为原料,用阿米洛法制程酿造,前者采蒸馏再调和食用酒精制成;后者纯米酿造,不掺食用酒精,并陈储一年以上。阿米洛法是利用液体曲的造酒法,从前是将原料米、水及盐酸在高温高压下蒸煮液化,再接种糖化菌及酵母菌;目前为添加微生物糖化、液化酵素代替强酸水解。

从前的红标米酒俗称“晃头仔”,乃因品质差,醉酒后辄头疼欲裂。米酒若直接饮用,堪称劣酒,我这辈子只喝过一口。然则它是绝佳的料理酒,价格低廉,烹煮后散发清香。

别以为米酒便宜就不会造假,在这个充满欺骗的世界,败德商人还是会拿毒酒当米酒害人;这不仅是欺骗,这是谋财害命。

当局跟世界贸易组织谈判米酒税已经一败涂地了,竟然还造假米酒。我们应该如何重惩这种人渣?

台湾人酿制米酒已久,最初当地少数民族用口水发酵来酿酒,郁永河《番女逐枝词》:“谁道番姬巧解囊,自将生米嚼成浆;竹筒为瓮床头挂,客至开筒劝客尝。”

作品简介:

◆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作序发愿:“有生之年,一定要和焦桐吃一餐饭。”

◆ 品透小吃,品透台湾人文人情;华语饮食文学精品,北大陈平原、复旦陈思和两大名教授联手荐读。

◆台湾“饮食文学教父”焦桐二十年来美食文字精选集结,三十万字详解宝岛滋味。台湾美食完全导航,引领味蕾的探索之旅。

◆ 米食、面食、肉食、水产、酒饮、点心、调味……仿佛翻阅字典般应有尽有,百余种小吃大菜,深夜捧读,引饥肠怒吼。

◆ 美好的食物,都带着老实的本质。苦甜酸咸诸味交响,最像人生的滋味。

什么是台湾味道?焦桐用二十年时间踏查食肆,以敏感的味蕾品味,用诗意之笔抒写,只为回答这一个问题。

台湾好不好吃?汇集中华多元饮食文化基因,结合宝岛智慧、丰饶物产,经勤劳巧手化作美味无数,令饕客迷失在飘着卤汁香、油爆香、烟火气的小吃街头。米粉,吸饱了脂香和鲜味;贡丸,一口咬下去肉汁迸发;姜丝大肠,醋香呛口刺激脆爽;蚵仔炸,滚烫出锅外酥里嫩;糖水豆花,温柔的甜在餐后滋润你的胃肠……

值得驱车一百多公里去吃的早餐在哪里?

逛夜市,让你不顾形象,当街大啖的是什么?

边吃边眺望大河入海,令人感动到想唱歌的又是什么?

适合听着老情歌喝着烈酒,与家人朋友寒夜围炉的,是什么锅?

读《台湾小吃全书》做好笔记,不再与巷弄小店里隐藏的好味道擦肩而过;得“食神”真传,在家亦可炮制地道台湾味。

台湾“饮食文学教父”焦桐集大成之作,洋洋三十万言,整编《台湾味道》《台湾肚皮》《台湾舌头》三部曲,另加新作四十余篇;选材上乘,分量扎实,口感层次丰富。饭之属、粉之属、羹之属、水族之属、饵之属……十四个类别下,以食物为篇名,写肉臊饭、焢肉饭、火鸡肉饭、红蟳米糕、筒仔米糕、猪血糕、竹筒饭、大肠包小肠、烧肉粽等台湾小吃名角。

焦桐口中的台湾味,多来自街头巷尾小店、摊车,质朴粗犷。豪气“暴食”同时,以细腻易感之心品味;他行遍台湾城镇与乡村,大啖小吃之余,凭借味觉记忆追溯情感与文化。一篇篇文字风味随食物气质微妙转变,从“和狂饿的好友抢食”的肉臊饭,到仿佛“爱人长吻”的荷包蛋,及至“单纯、专情、水火交融”的肉丸粥;食物、情感、人生、文化,从舌尖到心头。

作者:焦桐

标签:焦桐台湾小吃全书台湾杂文随笔美食饮食文化

台湾小吃全书》最热门章节:
1店之属 客饭2店之属 土鸡城3店之属 海产店4店之属 素美食5饵之属 膨糖6饵之属 贡糖7饵之属 爆米香8饵之属 胡椒饼9饵之属 面煎饼10饵之属 柿饼
更多『随笔杂谈』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