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台湾小吃全书_饵之属 贡糖

焦桐
随笔杂谈
总共162章(已完结

台湾小吃全书 精彩片段:

饵之属

贡糖

部队刚移防金门时她每天都会写一封情书给我,如此半年,忽然就音讯杳无。我心知肚明,她已经有了新的男朋友。我觉得快要罹患忧郁症了。每天早晨醒来都失去起床的力量,不知如何鼓动勇气去过新的一天。很难想象,如果金门没有高粱酒和贡糖怎么过日子?我几乎夜夜喝高粱酒,喝酒时含泪想念着恋爱三年的芭蕾舞女伶;也常常吃贡糖,那糖分似乎,能瞬间帮助人暂忘痛苦。我在金门居住过十八个月,这辈子的贡糖配给,恐怕早就消耗光了。

贡糖是一种花生酥糖,名称的由来和“贡丸”一样。为求糖质绵密细致,制作过程需加以捶打,闽南语捶打音“贡”。贡糖就是打出来的花生糖,反复捶打碾压,将炒熟的花生和上煮熟的麦芽糖浆,捶得细碎,再包馅、拉酥、切割、包装。

制作贡糖颇为复杂,大致是炒花生,熬浆,拉酥等步骤。炒花生是有讲究的,要炒到香气最饱和的临界点:拨开花生仁观察,花生仁中心出现沟缝,颜色呈淡黄色才是。接着是熬浆,用砂糖和麦芽糖加水熬煮,两者混合的比例和火候都关系到口感;熬煮的过程中,要持续搅动,令麦芽糖匀散,也避免黏锅底。最后,脱膜的熟花生倒入胶稠的糖浆中搅拌混合,花生与糖的比例大约是二比一,擀碎,碾压成片状,包入花生粉、芝麻、蒜泥、精盐等内馅,拉长起酥,以条尺规范,切块。

从前,是将花生和糖浆搅拌均匀,在石块上反复捶打;这工序最劳累,要在糖胶完全冷却凝固之前,将一颗颗花生打碎成粉,混合糖胶。糖胶须保持温度才利于操作,如果温度过高,擀起来不酥;过冷,一擀即碎。现在已用计算机选料,自动化焙炒,脱膜,过滤不良品,温控煮糖,压碎及整形,切割,自动化包装。

金门降雨量不多,日照强,蒸发快,蓄水力又弱,常处于缺水状态。地质主要由花岗片麻岩构成,全岛覆盖酸性强的砂土与红壤土,缺乏腐植质,仅适宜种植较耐旱的杂粮性作物如花生、高粱、小麦等。特殊的风土条件,造就花生粒小密实,油脂较高,口味饱满浓厚。不过金门产的花生已不敷所需,大部分仰赖台湾进口。

这么多年了,金门贡糖的口味和世事一样多变。从最初的原味、香酥、猪脚、咸花生,愈趋多样,诸如蒜味、芋头、抹茶、肉松海苔、黑芝麻、咖啡等。猪脚贡糖用麦芽糖包裹花生酥,有点黏牙,浓,却化得开。我心仪的贡糖是咸酥和竹叶两种口味,咸酥贡糖外脆内绵密,牙齿轻触即碎,里面的花生粉四散在嘴里,温柔粘贴于舌头,回忆般慢慢溶化。竹叶贡糖外覆一层麻竹叶,轻淡竹叶香拥抱着花生酥,乃小金门“金瑞成贡糖店”所研发。

在金门,我常吃的贡糖品牌包括“名记”“金瑞成”“天工”“圣祖”,它们伴我度过悲伤的岁月,觉得未来还会有欢乐的希望。将名记发扬光大者是第二代传人陈金福,金门贡糖创始者“命师”陈世命先生的四子,立号“陈金福号”,堪称老字号,新品牌;原来的名记则由三子陈金庆经营。

金瑞成起先在小金门林边村,乃洪金造、林瑞美夫妻在一九六〇年创立,也是家族式经营;一九九八年开在八达楼子旁,这栋洋楼融合了巴洛克和闽南风格,是小金门最大的贡糖店。店内最出名的就是竹叶贡糖,他们选料时即区分等级,最好的原料用来生产竹叶贡糖。

最初,贡糖是金门人的茶点,均为家庭式的无名小工厂制作,产品直接就送往茶桌(老人茶坊)销售。一九五九年第一届全台商品展获最优等之后声名大噪,成为士兵退役返台必备的伴手礼。从前金门人吃贡糖有搭配油条的办法,“红烟蕃仔火,贡糖油炸果”,油条冷却后,对折,夹入一块贡糖。后来更有“春卷包贡糖”“馒头夹贡糖”等新吃法。

贡糖源自厦门,在金门发扬光大,两地的贡糖颇有不同。金门的制作比较精致,厦门的贡糖则是含糖分较高。金门制作贡糖的技艺也传入台湾,罗东“金少爷西饼”的古早味贡糖就令人欣喜。

在我们居住的球体上,多数生物像萧伯纳那么嗜爱甜食。然而糖最初的角色是药物,它在药房里很有地位,西方有句老话说某人缺乏某种要紧的东西,就说“像没有糖的药剂师(like an apothecary without his sugar)”。

二十世纪人类饮食习惯最大的变化之一,是糖。以美国为例,他们每年平均吃下一百四十五磅的糖,相当于每天二十八茶匙。二十世纪初,糖还是奢侈品,当时的美国人平均消费量是每年五磅,一个世纪之间,每个人吃糖增加了二十九倍。

贡糖不只是糖,它咬即碎,含速溶,美学性质像爱情,容易破碎,破碎后足堪回味。

作品简介:

◆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作序发愿:“有生之年,一定要和焦桐吃一餐饭。”

◆ 品透小吃,品透台湾人文人情;华语饮食文学精品,北大陈平原、复旦陈思和两大名教授联手荐读。

◆台湾“饮食文学教父”焦桐二十年来美食文字精选集结,三十万字详解宝岛滋味。台湾美食完全导航,引领味蕾的探索之旅。

◆ 米食、面食、肉食、水产、酒饮、点心、调味……仿佛翻阅字典般应有尽有,百余种小吃大菜,深夜捧读,引饥肠怒吼。

◆ 美好的食物,都带着老实的本质。苦甜酸咸诸味交响,最像人生的滋味。

什么是台湾味道?焦桐用二十年时间踏查食肆,以敏感的味蕾品味,用诗意之笔抒写,只为回答这一个问题。

台湾好不好吃?汇集中华多元饮食文化基因,结合宝岛智慧、丰饶物产,经勤劳巧手化作美味无数,令饕客迷失在飘着卤汁香、油爆香、烟火气的小吃街头。米粉,吸饱了脂香和鲜味;贡丸,一口咬下去肉汁迸发;姜丝大肠,醋香呛口刺激脆爽;蚵仔炸,滚烫出锅外酥里嫩;糖水豆花,温柔的甜在餐后滋润你的胃肠……

值得驱车一百多公里去吃的早餐在哪里?

逛夜市,让你不顾形象,当街大啖的是什么?

边吃边眺望大河入海,令人感动到想唱歌的又是什么?

适合听着老情歌喝着烈酒,与家人朋友寒夜围炉的,是什么锅?

读《台湾小吃全书》做好笔记,不再与巷弄小店里隐藏的好味道擦肩而过;得“食神”真传,在家亦可炮制地道台湾味。

台湾“饮食文学教父”焦桐集大成之作,洋洋三十万言,整编《台湾味道》《台湾肚皮》《台湾舌头》三部曲,另加新作四十余篇;选材上乘,分量扎实,口感层次丰富。饭之属、粉之属、羹之属、水族之属、饵之属……十四个类别下,以食物为篇名,写肉臊饭、焢肉饭、火鸡肉饭、红蟳米糕、筒仔米糕、猪血糕、竹筒饭、大肠包小肠、烧肉粽等台湾小吃名角。

焦桐口中的台湾味,多来自街头巷尾小店、摊车,质朴粗犷。豪气“暴食”同时,以细腻易感之心品味;他行遍台湾城镇与乡村,大啖小吃之余,凭借味觉记忆追溯情感与文化。一篇篇文字风味随食物气质微妙转变,从“和狂饿的好友抢食”的肉臊饭,到仿佛“爱人长吻”的荷包蛋,及至“单纯、专情、水火交融”的肉丸粥;食物、情感、人生、文化,从舌尖到心头。

作者:焦桐

标签:焦桐台湾小吃全书台湾杂文随笔美食饮食文化

台湾小吃全书》最热门章节:
1肉之属 鸭赏2肉之属 姜母鸭3肉之属 瓮仔鸡4肉之属 烧酒鸡5肉之属 三杯鸡6肉之属 麻油鸡7肉之属 白斩鸡8水族之属 甜不辣9水族之属 月亮虾饼10水族之属 万里蟹
更多『随笔杂谈』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