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小吃全书 精彩片段:
店之属
台式香港茶餐厅
楼上芳邻进到办公室,看了看招牌,似乎很怀疑我们的饮食专业,他表示在美国居住多年回来,见多识广,断定台湾没几家好餐馆:“全台北最好吃的餐厅就是金华街这一家。”他非常自信,笃定,指导《饮食》杂志社编辑去采访。
就在附近。我闻言放下手边工作,赶紧快步走过去,原来是一家香港茶餐厅,果然生意兴旺,食物却颇为粗糙。勉强试了几次,腊味蒸饭、干炒猪排公仔面、虾米煎肠粉、萝卜糕、菠萝包,皆难臻一般水平。
其实在香港,很多茶餐厅有不凡的菜肴和点心,诸如:添好运的酥皮焗叉烧包、晶莹鲜虾饺、潮州蒸粉果;华星冰室的黑松露炒蛋多士;祥兴咖啡室的奶油多士、菠萝包及咖啡、奶茶;兰芳园的丝袜奶茶、葱油鸡扒捞丁、三文治、奶油猪扒包等,都是我怀念的食物。
当西食东渐到香港,西餐虽则代表高尚,却价格昂贵,非一般平民消费得起;冰室选择性地变通,如“豉油西餐”,将酱油、虾酱加入西式食物中;并供应廉价的仿西式料理,有小吃、碟头饭、套餐,还有咖啡、奶茶等各色饮料;有些还会供应粥、面、烧腊、炸鸡翼、西多士、炸薯条、铁板餐;食物种类逐渐增加,如牛油餐包、火腿奄列、西煎双蛋、火腿通粉、沙爹牛肉面等,逐渐结合中西简单的食物和餐厅模式,演变成今天的样子。
钟梦婷在论述陈冠中的短篇小说《金都茶餐厅》时说:“茶餐厅本身就是草根平民对英国殖民者的戏谑、模仿,用廉价的烤多士和奶茶,仿效英国绅士才能享受的下午茶。”它既是茶楼也是餐厅,马家辉谈到茶餐厅文化:“混血,杂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既有云吞面亦有鹅肝酱,甚至印度飞饼、越南米线、泰国河粉,茶餐厅就是‘茶楼+餐厅’,把世界宇宙包罗在碗筷刀叉之间,是具体而微的全球化象征。”
我在学校上现代诗课时,经常引用西西《快餐店》来说明诗除了要有思想、情感内容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形式;相同的内容,往往由于形式的差别,产生不同的效果:
既然我不会劏鱼
既然我一见到毛虫就会把整颗椰菜花扔出窗外
既然我炒的牛肉像柴皮
既然我烧的饭焦
既然我煎蛋时老是忘记下盐
既然我无论炸甚么都会给油烫伤手指
既然我看见了石油气炉的烟就皱眉又负担不起煤气和电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