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台湾小吃全书_肉之属 排骨酥

焦桐
随笔杂谈
总共162章(已完结

台湾小吃全书 精彩片段:

肉之属

排骨酥

除夕前几天,我有空就逛市场备办年货,包括年夜饭固定会吃的佛跳墙、排骨酥、干贝、鲍鱼、鱼翅、卤猪脚、炸芋头、猪肚、鹌鹑蛋……排骨酥是地道的台湾酒家菜。

酒家菜起源于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名声最显赫者当属“江山楼”,它备办日本皇太子裕仁来台的料理,乃奠定“皇室御用达”餐馆的地位,提供日本皇室成员来台必尝的菜色。酒家菜是特定时空下的产物,是台湾在殖民统治的时空下发展出来的。

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十日起《台湾日日新报》连载二十三天“江山楼主人”讲述的“台湾料理の話”,乃酒家菜的重要文献,揭橥台湾特色,强调不同于一般中餐:

当然台湾料理当初是由大陆流传至台湾,然而之后由于受到台湾固有的风俗习惯、气候、材料等影响,逐渐增加本岛特色,现在已经充分占有其独特的地位。原本中菜本身具有因风土不同而容易产生变化的性质,即使采用同样材料,在不同的地区便有不同的菜名、烹调方式,调味料、容器都会发生变化,甚至有谚语说:“名厨的做法变化可喻为如同执政者的施政变化”,由此可见其变化之大。

酒家为了鼓励顾客多喝酒,菜肴遂多油炸物。台北“金蓬莱”即以酒家菜闻名,所有菜肴中我尤钟爱排骨酥,每次和朋友在那里吃饭都会点食,赞叹它腌制极佳,油炸得宜,一出现即香气逼人,肉汁饱满。

排骨酥外皮酥脆,嚼劲足,咬开来肉质鲜嫩多汁,确实以强烈的口感鼓励大家畅饮杯中物。材料多样,肋排、小排骨、梅花排都有人选用,我欢喜带一点肥的,口感较佳。做法大抵是:排骨剁小块,洗净,沥干水分,用酱油、米酒、蒜头、葱、砂糖、白胡椒粉、五香粉、油腌渍半天,沾裹番薯粉,并按压紧实。先用小火油炸,再转大火逼出油脂,深化排骨色泽。

另一种形式是汤品,东山“味珍饮食店”的排骨酥即以汤品名满江湖,由于是炖汤,腌制过程从简;老板每天自市场购进新鲜排骨,剁块,泡酱油、糖约二十分钟,掺番薯粉;油炸后加入调味汁,送进蒸笼炖两小时;有时会炖一整天,炖出排骨的浓郁。东山排骨酥和东山鸭头相互辉映,召唤南来北往的旅人,每桌食客例点排骨酥汤;就像台北人进了金蓬莱必点排骨酥。

炸好的排骨酥加入冬瓜,再一起送进蒸笼,腌料融入汤里,汤头呈褐色,鲜美又表现出清甘,滋味繁复。经过炸过又蒸复煮的工序,汤里的排骨酥几乎骨肉分离,肉轻偎着骨头,几乎无须动用到牙齿,软烂腴香,自动在嘴里化开,顺势滑进胃肠。

排骨酥汤加入面条即排骨酥面,在丰原庙东小吃街,陈清旺夫妇创设的“清水排骨面店”,狭仄的面店须抽取号码牌排队等候吃面,内用排右边,外带排左边;看店家动作敏捷有效率,背后须付出两代相传的技艺和劳动力:软排酥炸后,再分别装进小铝盅,入笼屉炖蒸数小时;快速烫熟油面,搁一些香菜和芹菜末,加入排骨酥汤即成。

等而下之者治排骨酥汤不免懒怠,误以为主要工序在蒸炖,遂便宜行事,排骨酥未腌透炸透,虚应故事般依赖煮的工序;这种汤加了再多的味精和白萝卜、芋头、冬瓜去炖,也不会想喝。

食油风暴后,重伤害台湾的餐饮业,然则吾人亦不宜妖魔化炸物。店家尤须慎选好油,勤于换油,老老实实去做,重建人们对台湾美食的信赖。

排骨酥自然是重口味,不必再蘸附上的胡椒盐,即有效讨好了人们的味蕾。这世界并不需要百般清淡,有时云淡风轻,有时浓油赤酱;钟鼎山林各有天性,就像哈姆雷特的犹豫,奥赛罗的猜疑嫉妒,麦克白的野心企图,在在丰富了人生的舞台。

作品简介:

◆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作序发愿:“有生之年,一定要和焦桐吃一餐饭。”

◆ 品透小吃,品透台湾人文人情;华语饮食文学精品,北大陈平原、复旦陈思和两大名教授联手荐读。

◆台湾“饮食文学教父”焦桐二十年来美食文字精选集结,三十万字详解宝岛滋味。台湾美食完全导航,引领味蕾的探索之旅。

◆ 米食、面食、肉食、水产、酒饮、点心、调味……仿佛翻阅字典般应有尽有,百余种小吃大菜,深夜捧读,引饥肠怒吼。

◆ 美好的食物,都带着老实的本质。苦甜酸咸诸味交响,最像人生的滋味。

什么是台湾味道?焦桐用二十年时间踏查食肆,以敏感的味蕾品味,用诗意之笔抒写,只为回答这一个问题。

台湾好不好吃?汇集中华多元饮食文化基因,结合宝岛智慧、丰饶物产,经勤劳巧手化作美味无数,令饕客迷失在飘着卤汁香、油爆香、烟火气的小吃街头。米粉,吸饱了脂香和鲜味;贡丸,一口咬下去肉汁迸发;姜丝大肠,醋香呛口刺激脆爽;蚵仔炸,滚烫出锅外酥里嫩;糖水豆花,温柔的甜在餐后滋润你的胃肠……

值得驱车一百多公里去吃的早餐在哪里?

逛夜市,让你不顾形象,当街大啖的是什么?

边吃边眺望大河入海,令人感动到想唱歌的又是什么?

适合听着老情歌喝着烈酒,与家人朋友寒夜围炉的,是什么锅?

读《台湾小吃全书》做好笔记,不再与巷弄小店里隐藏的好味道擦肩而过;得“食神”真传,在家亦可炮制地道台湾味。

台湾“饮食文学教父”焦桐集大成之作,洋洋三十万言,整编《台湾味道》《台湾肚皮》《台湾舌头》三部曲,另加新作四十余篇;选材上乘,分量扎实,口感层次丰富。饭之属、粉之属、羹之属、水族之属、饵之属……十四个类别下,以食物为篇名,写肉臊饭、焢肉饭、火鸡肉饭、红蟳米糕、筒仔米糕、猪血糕、竹筒饭、大肠包小肠、烧肉粽等台湾小吃名角。

焦桐口中的台湾味,多来自街头巷尾小店、摊车,质朴粗犷。豪气“暴食”同时,以细腻易感之心品味;他行遍台湾城镇与乡村,大啖小吃之余,凭借味觉记忆追溯情感与文化。一篇篇文字风味随食物气质微妙转变,从“和狂饿的好友抢食”的肉臊饭,到仿佛“爱人长吻”的荷包蛋,及至“单纯、专情、水火交融”的肉丸粥;食物、情感、人生、文化,从舌尖到心头。

作者:焦桐

标签:焦桐台湾小吃全书台湾杂文随笔美食饮食文化

台湾小吃全书》最热门章节:
1水族之属 九孔2水族之属 生炒花枝3水族之属 韭菜柴鱼4水族之属 烧酒螺5水族之属 红烧鳗6水族之属 海鲜卷7水族之属 五味章鱼8水族之属 虾猴9水族之属 乌鱼子10水族之属 珍珠蚵
更多『随笔杂谈』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