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歌·王立群讲高祖刘邦 精彩片段:
三十八、反乎冤乎
画外音:
在楚汉战争的大舞台上,韩信的军事才能可圈可点,他有义士的气质,大将的风度,是个杰出的军事家。但可惜的是,这位大将军在政治上却是幼稚的,正是因为这一点要了他的命,而关于韩信之死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认为韩信是被冤杀的,也有人认为韩信是罪有应得,那么哪一种说法符合历史的真实呢?王立群老师对此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王立群:
一直到今天,学术界关于韩信之死实际上是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叫谋反被杀,咎由自取;第二种就是冤杀功臣,实在可惜。我们先介绍第一种看法,就是认为韩信该死,谋反嘛,你还不该死?认定韩信谋反被杀的这一派的有一个很代表性的观点,就是认为韩信的谋反是一个过程,从不谋反到有怨恨,到想谋反,一直到最后真谋反,他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这是这一派的基本观点。人们认定韩信没有叛乱,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就是《史记》的《淮阴侯列传》用了大量的篇幅记载了两个说客,一个是项羽派来的叫武涉,另一个就是韩信手下的蒯通,这两个人给韩信说了好多,韩信就是不反,那个武涉说完以后,史书记载韩信是坚决不反,说了四个字叫“虽死不易”,易是改变,即使死了也不改变自己,不背叛刘邦的这个决定,这话说得斩钉截铁,这是武涉去游说的时候韩信表的态。蒯通跟韩信谈了两次,蒯通第一次谈我们详细地介绍过,蒯通第二次谈我们没有介绍,我们不妨在这里把蒯通第二次游说韩信的时候,所说的一些主要的观点介绍一下,大家听一听蒯通怎么样劝韩信的,韩信是如何表态的,这个东西直接影响到许多人对韩信是否谋反的判断,和这件事情有关。蒯通其实第二次游说韩信的时候给韩信着重讲了两点,第一点,有功称王,错,韩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我是立了大功然后刘邦封我为王,我有这么大的功劳,他封我王是应该的,我有这么大的功劳,汉王不会不考虑这些问题最后把我冤杀掉,这不可能。所以武涉,包括蒯通他们劝韩信的时候,韩信就一直抱着一个想法,就认为自己有功,封王是应该的。但是蒯通第二次说,你这个观点其实是错的,你觉得你有功封王,你那么信任刘邦就不会动你吗?不对。蒯通从道理上跟事实上两个方面都讲了,先讲道理,再摆事实,你看蒯通很会讲话。什么叫讲道理呢?他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你觉得刘邦对你好,那只是你们俩利益一致他对你好,一旦你们俩的利益相冲突的话,他绝不可能对你一直好下去。这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刘邦对韩信会不会一直这样永远地好下去。
当然他空讲道理不行,蒯通讲了两件事,他说第一,我们看一看朋友怎么变成敌人的,他举的例子就是我们上一集讲过的张耳和陈馀,张耳和陈馀当年是布衣的时候,他两个是什么样的交情啊,刎颈之交,生死之交,最后怎么办呢?反目为仇。蒯通就抓住这件事给韩信说了,他说你和刘邦的关系,你俩再铁铁不过张耳和陈馀的关系吧,你们俩的矛盾,你们俩之间存在的问题远比张耳、陈馀的问题,他们俩就是因为两个将军,你俩的问题要比那两个将军复杂得多,你想想,你俩能够一直保持这么友好的关系吗?这是第一件事,朋友。第二,我们从君臣来说,历史上君臣关系中间最有名的例子莫过于越王勾践的复国了,勾践复国以后两个大功臣走了一个,那个聪明人,那个人叫什么呢?范蠡,留了一个文仲,那是个傻子,最后被勾践杀了。他说你想想,君臣关系是个什么关系啊?君臣关系是共患难,是朋友,同富贵是心患,心腹大患,是这么一种关系,这叫君臣关系,君臣关系说白了就是这种关系。他说你跟汉王的关系是这样一种关系,从朋友讲,刎颈之交还能反目为仇,从君臣讲,死在你前面的人有的是,比你还有功的人还有的是,勾践复国,文仲立了多大的功啊?最后还是被杀了嘛,讲完以后韩信不听,这是他讲的第一点。
第二个观点,功高震主者,危,你功劳大得威胁到君主的存在,是非常危险的,你的功劳太大了,你想想你多大的功劳,灭魏国,灭代国,灭赵国,胁迫燕国投降,灭齐国,你把黄河以北五个诸侯国家你全部荡平了,这叫什么功啊?这叫不赏之功,就是没法赏了,也没法再给你加封了,换句话说,刘邦那儿没东西可给你了,这叫挟不赏之功带震主之威,处臣子之位,你具有不赏之功,带着震主之威,你肯定很危险。你现在到了一种什么程度呢?“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你到楚国去,楚国人都怕你,你到汉王那儿去,汉王那儿也都怕你,你功劳太大了,你投谁谁都怕收留你,这叫什么?这叫天不收地不留,你别以为你立了大功,立了大功你的功劳太大了,天不收地不留。蒯通的话可以说讲得非常透啊,韩信听完很平静,说什么呢?“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什么意思呢?您受累了,回去歇会儿吧,我再考虑考虑,不听。停了几天蒯通再一次拜见韩信,道理全部讲完了还讲什么?蒯通还会讲,讲完以后看起来都讲完了,又讲了三条,第一,人要识劝,为人要识劝,不管什么事,发生什么事以后别人劝你你要听,如果一个人不识劝,别人怎么劝你都不听,一旦你做了错误的决定再没有改正的机会了。第二点,奴仆思想后果严重,蒯通说你韩信放着主人叫你当你都不敢当,你只想当奴才,你这是个奴仆思想,这个后果极其严重。第三点,犹豫不决害死人,你现在一直在这儿犹豫不决,这个犹豫不决害死人。当然蒯通举了很多例子,他说猛虎要是犹豫的话,它还不如那个蜂虿螫人呢,就是不如那个蜂来蜇人一下呢,那个千里马要是犹豫了还不如劣马呢,一个勇士要是犹豫了,他还不如一个庸人呢,一个聪明的人犹豫了他还不如个哑巴呢,哑巴还会打个手势,所以说犹豫不决害死人。蒯通又给他讲了三点,讲了三点当然韩信还是不听。
画外音:
在《韩信破齐》一集中蒯通已经苦口婆心的游说了韩信一番,但是韩信没有心动,当蒯通第二次游说时,可以说他已经前前后后穷尽了所有的道理和各种可能,但韩信仍然不为所动,那么在韩信的心理到底有什么解不开的节呢?他为什么如此执拗呢?
王立群:
武涉劝他,蒯通劝他,特别是蒯通苦口婆心,剖析利害,韩信就是不听,其实韩信不听是四个原因造成的,第一,对刘邦有幻想,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他对刘邦有幻想,这个幻想来自两个方面,第一他功劳大,他觉得我这么大的功劳主上还会伤害我吗?他对刘邦这个幻想非常重。他的幻想来自的第二个原因就是,韩信是个知恩图报之人,你看当年那个漂母不是给他饭吃了吗?他做了楚王以后怎么对待漂母?千金重谢;当年受胯下之辱的那一个无赖,他封了那个人,他没有报复那个人,他封那个人做中尉,就是让他当警察了,当警察局长了,韩信对人总是一种态度,就是知恩图报,以德报怨,他是这样来对人的。当然他也希望别人也能够这样对他,这往往就是善良的人啊最容易犯的错误,我不害他他还会害我吗?这样想,这是幻想。第二点,没有称霸之志,韩信这个人是有志向的,这个志向就是因功封王,他既没有项羽的称霸之志,也没有刘邦的称帝之志,既不想当霸王又不想当皇帝,他只想当一个因功封的诸侯王,他把人生的目标就定在这个位置上去了,你叫他干别的他不干。第三点,就是他对刘邦精神臣服,从精神上臣服于刘邦,有一个严格的依赖型的人格,他的人格上他没有一个自主自强的人格,是非常依赖他人的依赖型人格。第四个原因,性格中间的犹豫徘徊,有的人性格非常果断,有的人性格就是犹豫徘徊,韩信属于犹豫徘徊之人,不果断,这四个原因导致他不会叛乱,这是韩信跟刘邦关系的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对刘邦的幻想被打破了,幻想被打破的原因是陈平设计刘邦伪游云梦,诱捕韩信,装着游云梦,韩信一来把韩信抓起来了,抓起来又找不到证据,把他从楚王降为淮阴侯,这件事对他刺激非常大,打破了韩信对刘邦的幻想。所以你看韩信一听说刘邦要到陈地来视察,他第一个反应欲发兵反,第一个反应就是想发兵造反,你可见他这个时候已经有警觉了,所以这个时候应当说呢,韩信已经在反和不反之间摇摆,但最终反了没有呢?没有反。没有反有两个证据,第一,史书记载韩信考虑过来考虑过去,自度无罪,我自己想来想去我没有错,我没有罪你凭什么抓我啊?你想想自度无罪,说明他确实没做违法的事。第二,刘邦抓了他最后又放了他,把他王降为侯,假如韩信真谋反刘邦能把他降王为侯吗?刘邦对谋反一律是杀,没有一个宽恕的,说明他确实没有反。那么他不谋反,为什么最后被刘邦所抓呢?这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韩信甘心为臣,但是又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就是他有些做法上还达不到像萧何那样,让刘邦彻底解除对他的戒备,刘邦对他的疑心没有减,所以最后还是被抓了。
当然韩信被抓以后,韩信的态度已经发生变化了,韩信最重要的变化是两个,把他从楚地抓到京城,把他王削掉,封他为淮阴侯住在京城,韩信从此以后称病不上朝,我有病了不上朝,这实际上是什么?这实际上是一种消极的态度来对抗刘邦,你不是不信任我吗?不信任我我也不干了,你就是不让我带兵,你让我去管我也不管了,不上朝。第二,羞于和绛灌为伍,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这都是第二梯队的大功臣,但是韩信很耻于和这帮人划到同一列。他成为一个侯,韩信的功劳是当时第一的,他是王,所以把他降为侯以后,有一件小事,有一次他去樊哙家里头,到樊哙的府上,樊哙有双重身份,第一他跟刘邦是连襟,第二他是大功臣,所以他被封为舞阳侯。韩信一到樊哙的府上那樊哙受宠若惊,史书记载樊哙对韩信是“跪拜相迎”,樊哙对谁跪拜过?只有对韩信,佩服韩信的才能和功劳。而且说了一句话,说将军竟然来到我的家里边,实在让我樊哙感到非常荣幸,您是那么一个大功劳的人,来到我们这个寒舍来了。结果韩信出来以后仰天长叹啊,我韩信落到现在和樊哙这号人弄到一块儿去了,看不起这个卖狗肉的,他觉得他那个侯算个什么侯啊,我这诸侯王竟然跟这些人弄到一块儿去了,很不屑。所以这个时候应当说,韩信的话对自己的这种状况已经心生不满了,很不满意,因为他感到对他不公正,他的幻想也毁灭了。另外他的人生目标丧失了,他的目标是封王,现在王没有了,同时还让他大失脸面,他本来是第一功臣,最后被刘邦抓住绑起来,用车从那个陈地一直拉到京城,这一路上都是关在囚车里边,所以感到这脸上挂不住。换句话说,刘邦用不光彩的手段来对待韩信,进行不公正的处理,让韩信感到心寒。大家注意这两个不,不光彩的手段,不公正的处理,让韩信心寒。所以韩信就这样心里边产生了谋反的愿望,所以他从不反到反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画外音:
关于韩信之死有观点认为,那是因为韩信谋反才招致被杀,而还有一派观点认为韩信没有谋反,当年蒯通穷尽天下的道理试图说服韩信,韩信都没有动心,那么现在他为什么谋反呢?所以他们认为韩信谋反是莫须有的罪名,是被冤枉的。那么他们有什么证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