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蒙曼说唐·唐玄宗_第三十章 宰相弄权 天宝三大案:李林甫对太子接二连三出击,却屡屡失手

蒙曼
中国历史
总共130章(已完结

蒙曼说唐·唐玄宗 精彩片段:

第三十章 宰相弄权

天宝三大案:李林甫对太子接二连三出击,却屡屡失手

李林甫组织起酷吏队伍之后,更加雄心勃勃,他不仅把有能力、有威望的大臣视为自己的对手,而且还把太子李亨视为自己的眼中钉,一直处心积虑地想废了他。于是围绕着换太子,李林甫制造了三起大案。第一个案子是韦坚与皇甫惟明结党案。韦坚是什么人呢?他有三个身份。第一个身份是李林甫的表小舅子。韦坚是姜皎的女婿,李林甫不是姜皎的外甥吗?所以两人有郎舅之亲。因为这层关系,韦坚最初跟李林甫的关系很亲密。但是,不幸的是,韦坚还有第二个身份,就是财臣,主管漕运。赫赫有名的广运潭盛会就是他主持的。我们不是说财政官员也是李林甫的猜忌对象吗?这样一来,韦坚当然要受到李林甫的猜忌了。更要命的是,韦坚还有第三个身份,就是太子李亨的大舅子。韦坚的妹妹正是李亨的太子妃。我们说过,李林甫对李亨当太子一直耿耿于怀,必欲除之而后快。有这后两个身份,李林甫和韦坚的关系也就逐渐由亲变疏了。为了打击韦坚,李林甫把他从财政部门调离,担任刑部侍郎,算是明升暗降。韦坚当然也不满意。当时李适之还是宰相,韦坚就逐渐向李适之靠拢。到这一步,李林甫马上把他列入黑名单,每天派人盯着他的一举一动。

那皇甫惟明又是何许人呢?他早年曾经是太子李亨的部下,后来逐渐靠军功起家,当时已经担任河西节度使兼陇右节度使,一人统领两军。我们知道,唐玄宗时代在边疆地区设立节度使制度,共有九名节度使与一名经略使,相当于十大军区,而皇甫惟明一人就领两大军区,绝对炙手可热。太子故人与边将这两个身份已经够让李林甫不自在了,更要命的是,天宝四年(七四五年),皇甫惟明从西部边陲回到长安后,居然跟唐玄宗讲,李林甫不是好人,希望皇帝能考虑其他宰相人选。这可把李林甫气坏了,当然,皇甫惟明也就上了黑名单。

怎么把这两个人拿下呢?天宝五年(七四六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到了。举国同庆,太子李亨也到街上来赏花灯,与民同乐。这地球真的很小,李亨走着走着,就碰上大舅子韦坚。两个人说了一会儿话,就各奔东西了。太子李亨是回宫,韦坚呢?他跑到一个道观,屏退道士,偷偷地会见了一个人。谁呢?皇甫惟明。韦坚会见皇甫惟明都说了些什么,今天已经没人知道,不过,既然他们都对李林甫不满,很可能是私下议论到李林甫。要知道,韦坚和皇甫惟明周围早就布满李林甫的眼线,所以马上就有人向李林甫汇报。李林甫一听眼睛都亮了,韦坚和皇甫惟明是否在议论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太子、外戚和武将这三条线索居然串在一起,这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政变三人组!只要把这个事情往政变这个思路上一引导,不怕皇帝不收拾他们,我的政敌不就一网打尽了吗?

怎么操作呢?第二天,李林甫就派人上报玄宗,说韦坚和皇甫惟明趁元宵佳节,在宫外道观私下聚会。唐玄宗也是搞政变起家的,一听见外戚、武将、道观这些敏感词,马上就警觉起来。心想,他们鬼鬼祟祟想干什么,是不是太子等接班等不及了?听听宰相的意见吧!李林甫怎么说的呢?他说,这个事情我不知道,不过,韦坚和皇甫惟明都是太子的人,外面风传他们有意拥立太子。而且,韦坚在当天晚上也跟太子见过面。李林甫这么一说,正好暗合玄宗的心事,玄宗一下子就火了。这还了得!马上让人把韦坚和皇甫惟明抓起来。谁审呢?当然是古温了。吉温可是酷吏,从来只怕案子小,不怕案子大。当年韦坚不是整治过漕运吗?他大肆株连,把那些挖河的民夫都给抓起来,硬让他们承认跟韦坚通谋。这些民夫根本没见过韦大人,能招出什么来啊!好多人因为招得不得要领,就被打死了。就这样,虽然没有抓住任何谋反的证据,韦坚和皇甫惟明还是都被贬到岭南去了。朝廷里受到牵连的官员就有几十个。那太子怎么样呢?虽然没有下台,但是也吓得魂飞魄散,为了自保,赶紧主动跟韦妃离婚,大义灭亲。可怜韦氏妃子,已经和太子生了两男两女,算是老夫老妻了,现在也只好离开皇宫,削发为尼,伴随青灯黄卷了此一生。照理说,这个案子已经打出李林甫的威风,他应该满意了吧?不可能。因为虽然政敌去掉不少,但是并没有把太子扳倒,以后还是威胁。怎么办呢?

太子李亨虽然是未来的皇位继承人,但是面对咄咄逼人的李林甫,也只得忍气吞声,因为任何小小的差错,都可能让他无法顺利接班,甚至招来杀身之祸。只是太子自己可以谨小慎微,却无法保证周围的人不给他惹火上身。天宝五年,太子李亨岳父家的一次家庭纠纷,竟然又把李亨引入一件诽谤皇帝案,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太子李亨最终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很快,李林甫又制造了一起大案,叫做杜有邻案。杜有邻又是何许人?他是太子的丈人。他的女儿嫁给太子做良娣。所谓太子良娣,身份相当于太子的妃子。杜有邻除了有一个女儿嫁给太子之外,还有另一个女儿嫁给一个叫柳积的人。这个柳积也是当时的名士,交游特别广,和好多著名的文人、官员都有交情。不过,既然是名士,也就有名士的脾气。柳积为人轻狂、做事冲动,不知道为什么就和岳父杜有邻闹翻了。按照一般人的做法,闹翻了,以后别来往不就得了?柳积偏不。他想好好整一整杜有邻。怎么整呢?柳积知道,自从出了韦坚的案子,太子问题非常敏感。杜有邻不也是太子的老丈人吗?他就到处散播流言蜚语,说杜有邻交结太子、诽谤皇帝。流言蜚语有点像今天的网路谣言,传得快,影响面也大,马上就成了长安城里的一个热门话题。李林甫一看,真是天助我也,正愁找不到机会,机会居然自己来了。马上,又让吉温去调查。结果一调查,发现这一切原来都是柳积策划的。按说,查到这一步,顶多法办柳积,治他一个诽谤罪也就罢了。可是,如果那样,李林甫哪能满意啊?就授意吉温劝柳积,你这个事情又牵涉太子、又牵涉皇帝,是个重罪,难免一死。但是,如果你能多牵扯一些人,证明他们跟你岳父有关联,确实曾经诽谤皇帝,你就可以立功赎罪,得以减刑。柳积别看平时轻狂,到这时候,骨头都软了,把平时跟他有过交往的那些名士全供出来了,说他们都曾经诽谤皇帝。按他的想法,供出的这些人里头有中央官员,也有地方官员,而且都是名士,社会影响力那么大,还真能把他们都杀了不成。

那吉温到底是怎么处理的呢?等到柳积招供得差不多了,吉温可就凶相毕露。杜有邻也好,还是柳积交代出来的那些名士也好,统统被打死在大理寺,尸体就堆在大理寺的院子里,让人毛骨悚然。那柳积本人怎么样了?他出卖这么多人,也没能躲过一死。吉温说,别看他揭发别人,这阴谋里面也有他一份,把他也给打死了。按说,到这一步,李林甫也该收手了吧?他没有。结案之后,李林甫向玄宗汇报说,通过杜有邻这个案子,我发现那些贬官在外地的大臣往往对陛下不满,不如派个御史去排查一下他们的情况。派谁去呢?派罗希奭去。罗希奭哪里是排查,他就一路杀过去了。韦坚、皇甫惟明上一次案子不是被贬官了吗?这时候也活到头了。杀到后来,那些贬官的人都知道,反正罗希奭一来就是个死,而且死得很惨,还不如索性自己先自杀呢!包括前宰相李适之在内的好多官员因此就自杀了。

在自杀的官员里,最令人遗憾的是王琚了。我们讲过,王琚可是唐玄宗先天政变的功臣,开元初年被贬到地方去。贬官之后,王琚也就把政治看淡了,只知道纵情享乐。他历任十五个州的刺史,基本上就没干过什么正经事。每到一个地方就知道赌钱喝酒、贪污纳贿。所以,每次调动工作,他的随行物品都要装满无数辆马车,绵延好几里路。按照《旧唐书》的说法,就是“每移一州,车马填路,数里不绝。携妓从禽,恣为欢赏,垂四十年矣”。虽说干了很多出格的事,但是,念及王琚昔日的功劳,唐玄宗一直对他优容有加,从来没有追究过。但是,这次可不行了。唐玄宗已经委政于李林甫,而李林甫最恨王琚他们这样负才使气的人,岂能饶过他!王琚本来就是个政治敏感度非常高的人,听说罗希奭要来,自知难免一死,当即就喝药自杀。没想到剂量没掌握好,没死成。按说,人经历过一次死亡,总会更加珍惜生命,可是,罗希奭制造的恐怖效应太厉害,完全压倒王琚的求生之心。王琚一次没死成,就又换了一种方法,悬梁自尽了。一代功臣,在垂老之年,就这样死于非命。这样,李林甫借助吉温和罗希奭,把有可能乱说乱动、威胁他地位的文人也杀了个差不多。到这一刻,开元年间政坛上曾经洋溢着的和谐宽仁之气已经荡然无存。当然,我们也知道,当初李林甫盯上这个案子,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牵涉到太子吗?太子怎么样了?太子又被迫和杜良娣离婚。一年之间,接连损失了两位夫人。

李林甫对太子李亨身边的亲信接二连三地出击,让李亨大伤脑筋。据史书记载,他因为整天忧心忡忡,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鬓发斑白。看到太子心力交瘁,连唐玄宗也非常感慨,并没有严厉追究下去。然而好景不常,李林甫又利用一次军事案件,密告太子李亨要抢班夺权,那么,面对这个最敏感的问题,唐玄宗最终是如何处理的呢?

天宝六年(七四七年),李林甫第三次出击。这一次,他利用的是王忠嗣案。王忠嗣是何许人呢?他是当时著名的将军,本名王训,出身在武将世家,父亲也是一个将军,开元初年,王训才九岁的时候,父亲战死疆场。玄宗可怜烈士遗孤,授予他尚辇奉御。王训入见玄宗,伏地痛哭。玄宗见此情景,也忍不住流下眼泪,说:“此(霍)去病之孤儿,须待壮大后为将。”这是将门之子啊!长大了还是要当将军的。给这个孩子改名忠嗣,从此就养在宫里,和自己的儿子李亨一起长大。因此,王忠嗣和李亨交情相当好。王忠嗣长大之后,果然继承父亲遗志,也成了赫赫有名的将军,在西北战场屡立战功。皇甫惟明贬官之后,就由王忠嗣接替他担任河西、陇右节度使,颇受唐玄宗的倚重。唐朝不是有出将入相的传统吗?王忠嗣战功卓着,又和玄宗父子有这么深的渊源,拜相的呼声很高。这是李林甫的心腹大患。

怎么解决他呢?正好,这时候,王忠嗣和唐玄宗的战略思想发生冲突。我们说过,自从开元中期以后,唐玄宗热中边功,最喜欢听将领们报捷。而王忠嗣别看是个将军,却有人文精神,认为和平年代,将军能谨守边疆就是胜利,不愿意拿战士的生命去博取功名。传说王忠嗣有一张重达一百五十斤的漆弓,自从当上节度使之后,他就把这张弓藏起来,以示不轻易使用武力,这不就是他军事思想的最好证明吗?皇帝想积极进取,将军却要老成持重,这当然就有矛盾了。特别是天宝六年,唐玄宗命令王忠嗣协助攻打位于青海的战略要地石堡城,而王忠嗣根本不认可这次军事行动,所以在战场上消极怠工,结果导致攻城计划失败,这下可把玄宗给惹恼了。马上招王忠嗣入朝,想要治他的罪。李林甫一看,机会又来了。这一次,不仅要扳倒王忠嗣,连太子也休想逃脱!怎么操作呢?李林甫赶紧指示一名手下去告状,说王忠嗣曾经说过,我是和太子一块长大的,我想兴兵拥立太子。这是说,王忠嗣之所以不肯执行皇帝的命令,是因为他已经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他的兵不是打仗用的,而是拥立太子用的。太子李亨当时已经四十多岁了,说他急于接班,合情合理啊!唐玄宗当时已是花甲老人,整天就害怕大臣们抛弃他,提前拥立太子。王忠嗣和太子私交好又是人所共知的事实,说王忠嗣想拥立太子,他能不信吗?另外,自从节度使制度建立以来,唐朝的精兵可都集中在边疆,王忠嗣统领河西、陇右两道,兵强马壮,说他想兴兵作乱,玄宗能不怕吗?既怕太子夺权,又怕边将造反,有这么两个心理前提,玄宗能不追查吗?

眼看着玄宗露出警觉的神色,李林甫觉得到火候。他在旁边适时地加了一句,这次王忠嗣违抗陛下的命令消极怠工,太子恐怕也是知道的。一听到这个消息,太子李亨头发都竖起来了。这次是不是真的在劫难逃了?没有,紧要关头玄宗发话了。他说:“吾儿居深宫,安得与外人通谋,此必妄也。”就这么一句话,把案子的性质就定了。这就是一个军事问题,跟太子没有关系。最后,王忠嗣被贬官,太子还是毫发无伤。

李林甫虽然整大臣们是百发百中,几乎无一失手,但是在打击太子李亨这个问题上却彻底失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传统史学观点一般认为,这是由于太子李亨小心谨慎行事才最终保全了自己。那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作品简介:

唐玄宗领导着唐王朝迈入封建社会的顶峰,又亲手把繁华盛世送入了“安史之乱”的深渊。以史为鉴,从唐玄宗身上,我们能得到哪些经验得失?他的朝廷,文臣武将、文化天才灿若繁星。

他和杨贵妃演绎着千古爱情。

且看蒙曼教授讲述唐玄宗不平凡的一生,为我们活灵活现再现玄宗朝波澜壮阔的历史,解读出大唐盛世蓬勃的生命力之渊源。

作者:蒙曼

标签:蒙曼蒙曼说唐中国历史传记人物

蒙曼说唐·唐玄宗》最热门章节:
1第二十九章 文士风流 赐金还山:李白被高力士和杨贵妃排挤,坚决辞官?2第二十九章 文士风流 翰林待诏:大笔一挥,《清平调》永传后世3第二十九章 文士风流 召入长安:吴筠、玉真公主与贺知章三人极力推荐4第二十九章 文士风流 奇人李白:一位身世不明、充满传奇的诗人5第二十八章 六宫专宠 第二次出宫:杨贵妃剪下一缕青丝,交给宦官,与玄宗诀别6第二十八章 六宫专宠 第一次出宫:天子依旧风流,杨贵妃“妒悍不逊”7第二十七章 父纳子妻 荣升贵妃:寿王再娶,唐玄宗立刻册立杨玉环为贵妃8第二十七章 父纳子妻 玉环入道:为窦妃追福,寿王妃度为女道士9第二十七章 父纳子妻 骊山相见:开元二十八年十月,杨玉环在玄宗面前出现10第二十七章 父纳子妻 寿王纳妃:杨贵妃,雀屏中选
更多『中国历史』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