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_西夏 夏国的制度

邓广铭田余庆戴逸
中国历史
总共152章(已完结

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 精彩片段:

西夏

夏国的制度

行政组织

唐末、五代以来,拓跋(李)氏统治者既是诸蕃落的首领,又受封为节度使。因此夏州政权设有州衙和蕃落两种行政机构。州衙所治,限于四州八县蕃汉杂居之地;其余广大地区的蕃部,则由兼领的押蕃落使统治。蕃部居民多聚族而居,一家叫作一帐。小族数百帐,大族千余帐,各有首领,沿旧俗而治,附属于夏州政权,而又拥有相当的独立性。

1033年,元昊仿宋朝制度设官分职。包括中书(最高行政机关)、枢密(最高军事机关)、三司(财政机关)、御史台(监察机关)、开封府(管理都城事务)、翊卫司(掌宿卫)、官计司(掌任免官吏)、受纳司(掌仓储收支)、农田司(掌农田水利)、群牧司(掌饲养马匹)、飞龙院(掌理御厩)、磨勘司(掌官吏考核)、文思院(掌御用器物制作)、蕃学与汉学(学校)。这些机关的长官由蕃、汉人担任。此外,另设有只限于蕃人(主要是党项人)充任的官职,有宁令、谟宁令、丁卢、素赍、祖儒、吕则、枢铭等。夏国的官制,基本上仍是蕃汉并行,实行蕃汉分治。大庆二年(1037)增汉官为十六司,天授礼法延祚二年(1039)又设尚书令,总理十六司政务。文武官员的冠服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地方行政编制分州县两级。

军事制度

夏国所有的男子,平时从事农牧业,有战事则接受征发。年十五岁为丁,每两丁征正军一人;另配备随军服杂役的“负赡”一人,合称为一“抄”。初以四丁为两抄,合住一帐幕。后改三丁同住一帐幕,即二正丁合用一负赡。兵丁自备弓矢甲胄,自带粮草。正军每人官给马、驼各一,如有倒毙需予赔偿,称“长生马驼”。每当发兵时,夏主以银牌召部长面受约束。部落首领各统领本部落兵应召,谓之“一溜”。出征前各部落首领刺血设盟,由夏国王率领他们一道进行射猎,将猎获的野兽环坐共食,席上让他们各自发表征战意见。国王择善而从,布置行军作战任务。全境分为左右两厢,各军驻地设置监军司,由都统军、监军使等统率。总计可征兵额五十余万。

在中央,元昊选豪族子弟五千人组成侍卫军,号“御围内六班直”,分三番宿卫。这支宿卫军同时也是一支质子军,通过它加强了夏王廷对各部落豪族的控制。此外还设有号为“铁鹞子”的骑兵和叫作“泼喜”的炮手,是具有熟练技术的特殊兵种,其职责主要是充任禁卫。

刑法制度

夏国“蕃族有和断官,择气直舌辩者为之,以听讼之曲直,杀人者,纳命价百二十千”。骨勒茂才所撰《番汉合时掌中珠》里,记载其刑事诉讼的程序是:官府接到诉状后,把犯人枷禁在监狱中,并进行查证;如拒不招认,便用严刑拷打,逼使“伏罪入状”。伤人致死者要赔偿死者的命价。夏国的法律,一部分当是来源于党项部族沿行的习惯法,另一部分则是杂采宋、辽的条法、制度。仁宗在位时期编行的《天盛年改定新律》,便是一部仿照宋朝政书编修的夏国政治制度和法令的汇编。它是据前代所发布的律令增补、修订而成的。

作品简介:

《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的内容源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由26位研究中国各断代史的权威专家学者合力撰写,时限起自传说时期,截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基本反映了中国自古代至近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科技、文化、民族、对外交往等方面的基本事实和主要脉络,系统全面,且知识准确,文字严谨,表述精当,充分反映了名家学者的治学风范,许多文字弥足珍贵。

作者:邓广铭 田余庆 戴逸

标签:邓广铭田余庆戴逸中国通史历史文化人文

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最热门章节:
1唐 周边各族的社会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2唐 唐朝后期的社会经济3唐 唐朝后期的政治和财政改革4唐 唐朝开元、天宝时期的变革和改革5唐 唐朝前期的社会经济和课役制度6唐 唐朝的建立和前期的统治7隋 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8隋 隋朝的覆亡9隋 隋朝的建立和强盛10北朝 北周
更多『中国历史』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