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_清 清朝的思想文化

邓广铭田余庆戴逸
中国历史
总共152章(已完结

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 精彩片段:

清朝的思想文化

清初的学术思想

清代的思想文化,丰富绚丽,流派众多,人才辈出,在许多领域取得了光辉的成就。清初,一度产生幼弱的民主启蒙思想,但由于生产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清朝的思想高压政策,进步思想未能得到正常发展,思想文化界仍不能冲出儒家的樊笼。

清初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活跃、最繁荣的时期之一,出现了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为代表的许多杰出学者。他们经历了明末农民大起义和清兵入关的变乱时代,身受亡国破家之难,认识到明王朝的腐败和封建理学的虚伪空疏,以犀利的笔锋、奔放的热情,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宣扬经世务实的思想,治学严谨,勇于创新,阐发了深刻而新颖的政治观点、哲学观点,开创了与宋明理学相对立的新思潮、新学风。

黄宗羲、唐甄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方面走在最前列。他们所著《明夷待访录》《潜书》,论证了专制君权的起源和实质,揭露了历代专制帝王的昏淫残暴,并希望通过学校议政,加强法治或实行地方分权来限制君主的专制权力。这虽然是难以实现的幻想,但他们的言论,如电掣雷鸣,震撼了窒息已久的思想界。顾炎武提倡务实致用,“多学而识,行必有果”,并注重调查研究,广求证据,开辟了新的治学途径。颜元讲求“实学”,强调“躬行践履”,主张讲求功利,匡时济民。他们的思想和实践有力地影响了后世的学风。王夫之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哲学传统,批判了“道在器先”“道本器末”的唯心论,精辟地指出:“天下惟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就是说离开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就无所谓规律、理念。他又指出自然界和社会是“生生不息、变化日新”的发展过程,初步用辩证的观点去观察世界,研究事物,把中国的唯物主义思想提高到了新的水平。他还解释天理和人欲的关系,说“私欲之中,天理所寓”,肯定了人们的合理欲望。方以智也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和哲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清初思想家在历史学、地理学方面也作出了贡献。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学术思想史。在他的影响下,继者踵接,如万斯同、全祖望、邵晋涵及稍后的章学诚,形成了以研究历史著称的浙东学派。顾炎武作《天下郡国利病书》,论列山川形势、城邑关津、古今变易,开地理研究之先河。以后胡渭、阎若璩、顾祖禹、齐召南均曾致力于历史地理的研究。

理学宋元明清时期以讨论理气、心性等问题为中心的哲学思潮。又称“道学”。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二程、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即程朱理学。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有:本体论问题,即世界万物的本原问题;心性论问题,即人性的来源和心、性、情的关系问题;认识论问题,即认识的来源和认识方法问题。按其基本观点和影响看,主要有以下派别:张载为代表的气一元论哲学;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理一元论哲学;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一元论哲学;邵雍为代表的象数学。与理学有联系的,还有北宋时的王安石,他的学说被称为“新学”。

清初思想家对现实持激烈的批判态度,他们大多数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同时对清朝奉为官方哲学的程朱理学,口诛笔伐,指责理学家是“奴君子”“优孟衣冠”“亡国之学”“祸烈于蛇龙猛兽”。他们健笔凌云,激扬风气,尽情鞭挞封建末世的诸多弊端,提出新颖的见解,使当时的思想界十分活跃。

清前期的文化政策

清初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状况尚不能使思想界得到充分发展。当清朝重建起封建政治体制,加强了对思想的控制,后继的思想家们也不得不随之转向。如阎若璩、胡渭继承了清初务实的学风,博学多识,不尚空谈,而研究方法则趋细密,只在诠释古籍、辨别真伪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绩。阎若璩考证《古文尚书》为伪书,胡渭考证《河图洛书》为晚出,廓清了封建学术界长期的迷信盲从,但在清朝的高压政策下,他们埋头古籍,变得谨小慎微,失去了前辈思想家那种干预现实、评议朝政、臧否人物的战斗精神。

清朝为了巩固思想统治,笼络知识界,大力尊孔崇儒,给孔子加上“大成至圣先师”的尊号。儒家思想是理政、治学、处世、待人的标准,程朱理学又被视为孔子的真传、儒学的正统,因此朱熹备受尊重,四书及五经中的一部分均以朱熹的注释为准。清朝的统治安定以后,大规模编纂书籍,最著名的有《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和《四库全书》(七万九千余卷)。《四库全书》收集历代经、史、子、集各类书籍三千四百余种,其中有很多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已经失传的书籍,包罗宏大,丰富浩瀚,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之总汇。但在编纂过程中,清政府对全国图书作了一次大检查,大批书籍被认为对清朝统治不利,归入悖逆、违碍之列,遭到销毁或篡改。

除了传统的儒学以外,很多外国耶稣会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文化,包括数学、天文、历法、物理、医药、地图绘制、武器制造、绘画、建筑,等等,编写了一些书籍。康熙帝本人还学习过西方科学,但清廷未用力提倡,知识界沉溺在儒家经典中,不了解西方科学的内容和价值。

清朝对文化思想的控制十分严厉,发生了许多次文字狱,惩治极重,株连极广。康熙时有庄廷鑨《明史》案,雍正时有吕留良、曾静案。乾隆时,文字狱更多,获罪的人大多是下层知识分子。他们或腹有牢骚,爱发议论,或僻居乡村,不知忌讳;或乱上条陈,干禄倖进;或吟诗作文,用字不慎。这些都招来了杀身破家之祸。这些案件多是捕风捉影,望文生义,滥杀无辜,以确立封建专制统治的淫威。哪里发生了重大的文字狱,地方官也要受处分。因此官吏们稍见文字违碍,即捕人抄家,罗织罪状,株连宁多勿少,处理宁严勿宽。文人士子,惴惴自危,不敢议论当代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也不敢编写历史、研究现实,只得埋首故纸堆中,消磨智慧和志气,使知识界思想麻木,万马齐喑。文字狱造成了严重的恐怖气氛,对社会的影响是十分有害的。

文字狱明清时因文字犯禁或借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明文字狱始见于洪武七年(1374)。时苏州知府魏观将新府衙建于张士诚宫殿旧址,高启作《上梁文》中又有“龙蟠虎踞”四字,因此触犯明太祖朱元璋忌讳而被杀。明初文字狱贯穿洪武一朝,是明太祖朱元璋为推行文化专制统治所采取的极端手段,并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效法。清代文字狱,一般以康熙二年(1663)的庄廷鑨《明史》案为起始,在康、雍、乾三朝的百余年间,文字狱多达上百起,且愈演愈烈。清代前期文字狱的冤滥,极大地桎梏了学术思想的发展,助长了阿谀奉承、诬告陷害之风,是历史发展中的浊流。到乾隆末叶文字狱趋于平息。

汉学的兴起

作品简介:

《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的内容源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由26位研究中国各断代史的权威专家学者合力撰写,时限起自传说时期,截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基本反映了中国自古代至近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科技、文化、民族、对外交往等方面的基本事实和主要脉络,系统全面,且知识准确,文字严谨,表述精当,充分反映了名家学者的治学风范,许多文字弥足珍贵。

作者:邓广铭 田余庆 戴逸

标签:邓广铭田余庆戴逸中国通史历史文化人文

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最热门章节:
1清 太平天国起义、清统治格局的变化2清 清朝的衰落、外国资本主义的武装入侵3清 康雍乾时期的经济、政治、民族及对外关系4清 满族的兴起、清朝对全国统治的确立5明 明朝的文化和科学技术6明 明末农民起义和明王朝的灭亡7明 明朝的对外关系8明 明朝各少数民族的发展及其与内地的联系9明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10明 明中期的社会矛盾和张居正改革
更多『中国历史』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