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 精彩片段:
唐
唐朝后期的政治和财政改革
安史之乱
府兵制的崩溃意味着中央集权军事纽带的松弛。长征健儿的出现虽能加强边防,但同时使节度使得以同士兵建立稳固的统属关系,容易形成割据势力。节度使不仅兼任采访使,而且多兼屯田使、支度使等职,他们终于成为既掌握军事权又掌握行政权和财政权的自雄于一方的力量。当时全国共有军队五十七万余,而镇兵竟达四十九万,中央与军镇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中央上层统治集团的腐化大大削弱了控制地方的能力,政治上也出现了不平衡的局势,这就很容易使拥兵自重的将帅萌动问鼎犯上的野心,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和史思明就是两个这样的人物。
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东北一带的杂胡。唐朝前期,大臣往往在朝为相,外出为将。李林甫为杜绝“出将入相”的情况,以巩固自己独专朝柄的地位,建议玄宗任命寒人蕃将镇守边境,安禄山遂得一身兼任平卢(今辽宁朝阳)、范阳(今北京)、河东(今山西太原西南)三镇节度使,还兼任河北道采访处置使,专事对付奚、契丹等族。史思明亦官至知平卢军事。安禄山经过累年的策划和准备,终于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在范阳发动叛乱。
唐朝政治腐败,军备废弛,安禄山很快就攻下洛阳,自行称帝,国号燕,并分兵西攻关中。唐玄宗于潼关失守后仓皇逃往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肃宗。他一面以朔方军将领郭子仪和李光弼分任朔方节度使和河东节度使,统兵进讨;一面命敦煌王李承宷借回纥兵,以增强军事力量。在战争期间,安史集团内部一再发生内讧,先是安禄山为其子庆绪所杀,后来安庆绪又为史思明所杀,最后思明亦为其子朝义所杀。内部斗争大大削弱了安史军的力量,尤其重要的是他们发动战争不得民心,到处遭到群众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唐军逐步转败为胜。宝应元年(762)肃宗去世,太子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他以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会诸道军与回纥军展开反攻,最后在次年正月战败叛军,史朝义自缢。历时七年多的安史之乱至此结束。
安史之乱是唐朝中央政权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一场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这次事件对社会、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唐王朝由统一集权走向分裂割据的转折点,是阶级矛盾由缓和走向激化的转折点,是唐王朝对周边各族由主动进攻走向被动挨打的转折点。以此为标志,唐朝的历史分为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
刘晏的财政改革
安史之乱使唐王朝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困难之中,当时税源枯竭,开支浩繁。为了维持统治,必须整顿并改革财政。形势的要求造就了一些理财家,其中最著名的是代宗朝的刘晏和德宗朝的杨炎。
宝应元年,代宗以刘晏为户部侍郎兼河南道水陆转运都使。广德二年(764),又以刘晏为河南、江淮以南转运使,以后又兼盐铁使、常平使等职。刘晏在整顿财政方面的主要成就是:改革漕运、改进盐政和行常平法。
安史之乱使汴河堙废,运河沿线户口流散,漕运不能畅通,刘晏为整顿漕运采取了以下几项有效的措施:规定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以方便运船短途往返,并把漕粮分段运往太仓;根据各段运路水流情况的不同,在扬子(今江苏扬州南)制造适合于各河水流的坚固耐用的船只;改变过去州县取富人督挽漕及沿途人民服役牵挽粮船的办法,以盐利充漕佣,雇船工、水手进行运输;大力疏浚运河道,畅通漕运。经此整顿,运量大增,运河沿线的社会经济亦得到恢复。
刘晏在肃宗上元元年(760)任盐铁使后,根据“因民所急而税之则国用足”的原则,改革盐法,其主要办法是:国家在产地统购亭户(制盐户)生产的食盐,然后加价卖给特许的盐商,任其自运自销;鼓励商人以绢代钱籴盐,国家用所得的绢制做将士春服;离盐乡很远的地方,转盐官在那里储备食盐,等商绝盐贵时减价出卖,称作“常平盐”。经过整顿,盐利由每年四十余万缗增加到六百余万缗,占国家总收入的一半左右。
刘晏自京师至诸道巡院重价募“疾足”,并根据他们及时汇报的全国各地的物价和年景,实行丰则贵籴、歉则贱粜的办法,以稳定物价,增加财政收入。这就是常平法。
上述改革对唐朝的财政状况尽管有所改善,但还没有触及主要的赋税制度,而且岁入的增加最终是来源于对人民的剥削,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两税法的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