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诗词简史 精彩片段:
第八章 南宋的格律词派与晚期的诗歌走向
第五节 元好问的诗论与诗词创作
阐述两宋诗词史当然不能不讲辽、金统治地区的诗词,讲金政权统治地区的诗词,自然不能不讲金朝著名诗人元好问,现将他附在宋代文学诗词史之末来论述。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忻州秀容(今山西忻州市)人。他是北魏鲜卑拓跋氏后裔,生于世代官宦之家,官至尚书左司员外郎、知制诰。元好问为金代最杰出的诗人和诗论家,生前就被誉为“北方文雄”。他作诗可谓家学渊源,生父元德明被同辈赞为“诗句妙九州”,其兄元好古也以能诗见称于世,他本人七岁就能吟出佳句,被当时名士王汤臣目为“神童”。他在《陶然集诗序》中说:“果以诗为专门之学,求追配古人,欲不死生于诗,其可已乎!” 他一生对诗用力最多,也以诗成就最大。临死前特地叮嘱门人说,自己墓碑上只书“诗人元遗山之墓”“足矣”。
我们还得先从元好问的诗论谈起,这样会更易于理解他的诗歌。他在《答聪上人书》中自述说:“学古诗一言半辞传在人口,遂以为专门之业,今四十年矣。见之之多,积之之久,挥毫落笔,自铸伟词,以惊动海内则未能;至于量体裁,审音节,权利病,证真赝,考古今诗人之变,有戆直而无姑息,虽古人复生,未敢多让。”可见,就像对自己的诗歌十分自负一样,他对自己的诗论同样十分自负,甚至更加自负。元好问诗论的代表作是《论诗三十首》,他有感于当时诗坛上“风雅久不作,日觉元气死”(《别李周卿》)的衰敝,《论诗三十首》第一首就揭橥自己论诗的目的: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这与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是同一目的,诗中的“正体”是与“伪体”相对而言的。刘勰也多次提到后世“文体解散”,由于文人好奇导致文体“讹而新”,因而就形成了诗中的“伪体”。元好问以“诗中疏凿手”自命,从“汉谣魏什”上溯《诗经》之源,以诗歌重新恢复“风雅”传统,使“正体”与“伪体”泾渭分明。中国古代诗学中一直有“辨体”的传统,明代许学夷还有《诗源辩体》的名著,元结便是这一传统中重要的一环。
就诗歌理想而言,元好问推崇雄健豪迈的英雄气概,崇尚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向往“天苍苍,野茫茫”的辽阔境界,轻视“无力蔷薇卧晚枝”式的“女郎诗”,鄙薄齐梁绮靡艳俗、柔弱无骨的诗风: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其二
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其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