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易中天中华史22·严嵩与张居正_第四章 张居正治国 清算张居正

易中天
中国历史
总共25章(已完结

易中天中华史22·严嵩与张居正 精彩片段:

第四章 张居正治国

清算张居正

万历十年十二月十四日,也就是冯保被逐六天后,反攻倒算的号角吹响。有个御史上疏朝廷,公开指控张居正贪滥僭窃,招权树党,忘亲欺君,蔽主殃民,罪状共十四条。

此疏一上,舆论哗然。

这时,二十岁的皇帝刚刚亲政半年,当然不会放过树立权威的机会,便立即朱笔批复,大意是:朕对张居正,可谓虚心委任,宠待甚隆。没想到他竟不思尽忠报国,反倒怙宠行私,殊负恩眷。然而,姑念其系先帝付托,又有十年辅佐之功,且已过世,故不予追究,以全始终。尔等臣工,则应奉公守法,忠于职守,报效国家,不必追言往事。☾1☽

皇帝的心思很清楚:张居正肯定有罪,但如果追究起来自己也脱不了干系。可惜这很难两全。比方说,被打击迫害的官员们要不要平反?五年前,由于反对夺情,上书之人都被廷杖,有的差点被活活打死,有的落得终身残疾,还有一位官员的妻子将被打掉的肉腌制收藏,可谓刻骨铭心。☾2☽

此事不要说当事人,就连旁观者也要鸣不平。

万历只好妥协,要吏部查明奏来。☾3☽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此例一开,不可收拾,种种往事都被追言。而且两个月后,也就是万历十一年的二月,皇帝自己也对陈年老账发生兴趣,一件旧案重新浮出水面。☾4☽

故事的梗概大约是这样的:

万历元年正月十九,十一岁的小皇帝早朝出乾清门,突然看见一个宦官模样的人慌慌张张走过。左右抓住审问,发现那人只是无须男子,自称名叫王大臣,袖子里还有把刀。

皇帝下旨:拿送东厂究问。

究问是当然的,因为谁都会怀疑有幕后指使,但是交给冯保主管的东厂却无法让人放心。实际上,按照流行已久的说法,张居正暗中与冯保合谋,要栽赃高拱,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得逞。更可笑的是,当左都御史葛守礼、锦衣卫左都督朱希孝和东厂提督冯保三堂会审时,照例要先挨板子的王大臣竟大呼冤枉:原说许我富贵的,为什么打我?

冯保一声断喝:谁是幕后指使?说!

王大臣瞪着眼睛回答:就是你,还问什么问?

作品简介:

朱元璋成功实现了王朝私有化,在他架设的舞台上,政治剧终于被演成了家庭伦理剧。在这出悲喜剧中,聪明如严嵩也是受害者,清廉如海瑞只好当摆设,帝王师与实干家张居正,只侥幸逃过开棺戮尸的下场。

在第22卷"中华史"中,易中天先生尝试回答:这一切是为什么。他用一以贯之的严谨态度,更上层楼的生动笔触,尊重人性之复杂,拒绝"昏君""奸臣"之简单化标签,还历史人物一个公道,并且尝试回应那个更为庞大的问题:

大明衰于何时,亡于谁手?

在明代皇帝中,嘉靖是最长袖善舞的。他既能够保证大权在握,又不像朱元璋和明成祖那样辛苦,倒霉的便只有他的臣僚和帝国。首辅走马灯般更替,直到严嵩上台。终其一生,严嵩都只是宠臣而非权臣。他虽然害人不浅,却终归被嘉靖皇帝坑了。几经沉浮的海瑞更反映出一个怪现象:谁都知道海瑞是清廉的,但几乎谁都要孤立他。孤独的海瑞甚至不能辞职,只能当作活化石供在南京,作为帝国推崇道德的招牌。张居正则更为复杂,他趁着皇帝年幼,抓紧推行改革,到头来却以差点被开棺戮尸收场。可以肯定的是,作为教育者,他是失败的;作为改革者,也是失败的。万历帝三十三岁以后就不再视朝,躲在深宫悄无声息。阁臣爱见不见,奏章爱批不批,他到底干了什么呢?大明是否如后人所说,亡于万历而非崇祯?

作者:易中天

标签:易中天中华史中国历史文化人文

易中天中华史22·严嵩与张居正》最热门章节:
1附录 本卷大事年表2第五章 万历谢幕 是谁乱国3第五章 万历谢幕 立储风波4第五章 万历谢幕 首辅申时行5第五章 万历谢幕 怠政与敛财6第四章 张居正治国 谋国与谋身7第四章 张居正治国 清算张居正8第四章 张居正治国 冯保被逐9第四章 张居正治国 艰难改革10第四章 张居正治国 冰火两重天
更多『中国历史』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