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易中天中华史22·严嵩与张居正_第四章 张居正治国 谋国与谋身

易中天
中国历史
总共25章(已完结

易中天中华史22·严嵩与张居正 精彩片段:

第四章 张居正治国

谋国与谋身

海瑞说,张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身。☾1☽

这话是在什么时候对谁说的,已无从稽考,就连是不是海瑞所言也无法确认。但,两人有过书信往来是真的,相互同情也有可能。事实上他们都对帝国的现状不满,也都主张改革。区别仅仅在于,海瑞要反腐,张居正要治惰。

两个人结局不同,原因或许在这里。

的确,反腐具有毋庸置疑的正当性,就连腐败分子也不敢公然反对,更不用说正派人。所以,尽管海瑞的廉政风暴刮得应天十府落叶满地,高拱和张居正却都不约而同地表示适度的肯定。高拱就说:海君所行,谓其尽善,非也;而遂谓其尽不善,亦非也。张居正也有“海刚峰之在吴,其施为虽若过当,而心则出于为民”云云。

嘿嘿,至少动机是好的。

高拱和张居正的这些话,都是对海瑞的继任所言,因此值得认真分析。高拱的原文是:若于其过激不近人情处不加调停,固不可;若并其痛惩积弊、为民作主处悉去之,则尤不可矣。这“尤不可”三字,显然要比张居正所谓“不必尽变其法,以徇(曲从)人也”更加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然而同时,两人也都认为海瑞过激或过当。不过张居正只是说说而已,高拱却讲出了道理。他说:天下之事,创始甚难,承终则易。海君当极弊之余,奋不顾身,创为剔刷之举,此乃事之所难。其招怨而不能安,势也。

当然,高拱的意思,是要继任者接着做下去。因为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则会失去民心,不利于国也不利于己。何况事情是海瑞开的头。贪官和乡绅们就算有怨气,又岂能发到后来人头上?只要不“过激不近人情”就行。☾2☽

看来,此公虽属正直,也很世故。

高拱说这些话,目的当然是要继续整治徐阶。但“极弊之余”四个字,却也无意中道出官场真相:贪腐也好,懈怠也罢,都由来已久,积重难返,岂能毕其功于一役?

张居正却比火暴脾气的高拱还要操切。

操切就是鲁莽急躁。操切而且苛严,几乎是当时朝臣对张居正改革的同感和共识。这就有点像王安石。不过王安石本来就是急性子,张居正却是胸有城府的。他甚至还这样劝过海瑞:三尺之法不行于吴久矣。公骤而矫以绳墨,宜其不能堪也。好嘛!一省尚且如此,况乎全国,况乎举朝?☾3☽

因此他雷厉风行急于求成,就应该另有原因。

作品简介:

朱元璋成功实现了王朝私有化,在他架设的舞台上,政治剧终于被演成了家庭伦理剧。在这出悲喜剧中,聪明如严嵩也是受害者,清廉如海瑞只好当摆设,帝王师与实干家张居正,只侥幸逃过开棺戮尸的下场。

在第22卷"中华史"中,易中天先生尝试回答:这一切是为什么。他用一以贯之的严谨态度,更上层楼的生动笔触,尊重人性之复杂,拒绝"昏君""奸臣"之简单化标签,还历史人物一个公道,并且尝试回应那个更为庞大的问题:

大明衰于何时,亡于谁手?

在明代皇帝中,嘉靖是最长袖善舞的。他既能够保证大权在握,又不像朱元璋和明成祖那样辛苦,倒霉的便只有他的臣僚和帝国。首辅走马灯般更替,直到严嵩上台。终其一生,严嵩都只是宠臣而非权臣。他虽然害人不浅,却终归被嘉靖皇帝坑了。几经沉浮的海瑞更反映出一个怪现象:谁都知道海瑞是清廉的,但几乎谁都要孤立他。孤独的海瑞甚至不能辞职,只能当作活化石供在南京,作为帝国推崇道德的招牌。张居正则更为复杂,他趁着皇帝年幼,抓紧推行改革,到头来却以差点被开棺戮尸收场。可以肯定的是,作为教育者,他是失败的;作为改革者,也是失败的。万历帝三十三岁以后就不再视朝,躲在深宫悄无声息。阁臣爱见不见,奏章爱批不批,他到底干了什么呢?大明是否如后人所说,亡于万历而非崇祯?

作者:易中天

标签:易中天中华史中国历史文化人文

易中天中华史22·严嵩与张居正》最热门章节:
1附录 本卷大事年表2第五章 万历谢幕 是谁乱国3第五章 万历谢幕 立储风波4第五章 万历谢幕 首辅申时行5第五章 万历谢幕 怠政与敛财6第四章 张居正治国 谋国与谋身7第四章 张居正治国 清算张居正8第四章 张居正治国 冯保被逐9第四章 张居正治国 艰难改革10第四章 张居正治国 冰火两重天
更多『中国历史』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