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兴衰四十年4·自杀王朝 精彩片段:
第十三章 江都宫变
大业十四年(618),隋炀帝的禁卫军骁果发动兵变,夜袭江都宫。但根据记载,当时在江都宫城外有大将军来护儿,宫城内也有精锐的给使营守卫。在内外守备森严的情况下,骁果军怎么能突破重重防线,顺利进入江都宫?面对死亡,隋炀帝会是怎样的反应?不可一世的隋炀帝,为什么最后会死于一个无名小卒之手?
一、江都宫变
政变需要什么?除了领袖、武装这一类基本准备之外,政变还需要一个触发点,或者说,一个导火索。现在,宇文智及和司马德戡要鼓动骁果政变,导火索是什么?他们编造了一个谣言,在骁果之中煽风点火。谣言说:“陛下闻骁果欲叛,多醖毒酒,欲因享会,尽鸩杀之,独与南人留此。”陛下已经知道你们这些骁果要叛逃了,他准备了许多毒酒,想要趁宴会之机,把你们都毒死。毒死你们这些关中籍贯的骁果之后,他自己再和南方人留在江南过好日子。
这个谣言一出来,骁果可真被激怒了:我们只不过想回家而已,并没有把你怎么样,你居然就要毒死我们!既然你对我们不仁,休怪我们对你不义!
眼看着骁果人人惊恐,个个愤怒,司马德戡觉得时机差不多了。大业十四年(618)三月十日,他就把骁果中的大小头目都召集起来,跟他们说了政变的打算。这些小头目只回了一句话:“唯将军命!”我们都听您的了!
就这样,政变的动员顺利完成,当天下午,政变正式开始了。
三月十日这一天,正好是个阴雨雾霾的天气,下午四五点钟,天就已经黑了。趁着天黑,司马德戡把御马厩里的御马都牵了出来,又把兵器磨得闪闪发光,这是所谓厉兵秣马。紧接着,每个将领的职责也分配清楚了。其中,宇文智及在宫城外策应,宫城里的工作则由司马德戡负责。
司马德戡的两个哥儿们元礼和裴虔通本来就负责殿内宿卫,现在,他们继续负责大内里的工作,盯着隋炀帝。另一个叫唐奉义的将领本来负责关闭城门,这时候,司马德戡对他说,当天晚上城门只要虚掩,不上门闩,确保城里城外往来畅通。司马德戡本人则负责把几万造反的骁果都集中到他管辖的东城,作为战斗主力。这一切安排好以后,到了三更,司马德戡点燃火把,跟城外的宇文智及通风报信。
这一打火把,隋炀帝可就看到了,再说,毕竟是几万士兵集结,总会有动静,所以,隋炀帝也觉得有点儿反常,就问殿下宿卫的裴虔通怎么回事。
裴虔通气定神闲地回复道:没什么大事,草坊失火了,正救火呢。
裴虔通是从隋炀帝当晋王的时候就一直跟随身边的老臣,隋炀帝对他一向信任有加,现在听他这么说,也就信以为真,不理论了。
隋炀帝不理论了,可是,就在这最危急的关头,有两个人看出问题来了。
第一个发现问题的是燕王杨倓。杨倓是隋炀帝的长子元德太子杨昭的儿子,当时只有十六岁,聪明俊秀,是隋炀帝最喜欢的孙子。杨倓当时住在宫外,听见士兵吵吵嚷嚷,他马上明白,这是出大事了,禁军们怕是要造反!怎么办?赶紧给隋炀帝通风报信吧。
别看杨倓只有十六岁,但是他知道,这时候不能走任何正规渠道了,只能偷偷地溜进去。于是,杨倓趁着夜色偷偷从宫城北边的芳林门旁边的排水口爬了进去,打算从这儿经过玄武门,再到隋炀帝的寝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