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兴衰四十年3·雄略暴君 精彩片段:
第十六章 铩羽而归
三、止步平壤
总耗在一座辽东城前头也不是办法。隋朝不是有二十四路大军吗?就在一部分军队包围辽东城的同时,其他的部队已经准备进攻平壤了。按照隋炀帝的想法,平壤是高句丽的首都,只要把平壤攻占了,其他地方肯定不攻自破。既然平壤关系全局,隋炀帝就格外用心,派了水陆两路大军联合作战。
先看水路。水军由谁来率领?水军的主帅叫来护儿。来护儿跟麦铁杖一样,也是南方人,也深受隋炀帝的信赖。就在这次征辽东之前,隋炀帝还赐给他牛和酒,让他回乡祭祖,并且宴请父老乡亲,还让三品以上的官员都到他家拜访。这是多大的荣耀啊,所以,来护儿对隋炀帝感恩戴德,非常希望能把仗打好。
开始的时候,来护儿打得确实不错,很快渡过了大同江,来到平壤西边六十里的地方。就在这儿,来护儿和高句丽军队遭遇上了。尽忠报国的机会来了,来护儿和他的军队有如下山猛虎一般,大破敌军。
打了胜仗之后该怎么办呢?来护儿和副手周法尚发生了争执。来护儿一心想要报效隋炀帝,再加上刚打了胜仗,比较轻敌,所以,就主张乘胜追击,直扑平壤。而周法尚则认为,现在咱们是孤军前进,不如等步兵人马到了一起攻城。再说,皇帝陛下也是这样交代的,所以,还是等等步兵吧。那么,最后听谁的呢?来护儿毕竟是主帅,比较强势,当然是来护儿的意见占了上风。他根本没等步兵,就率领精兵四万,直扑平壤城。
高句丽守军知道硬拼不过,早就设计好圈套了。先派一些老弱病残跟来护儿交手,打不过就往城里跑,来护儿自然乘胜追击。有句话叫骄兵必败,来护儿手下这些没怎么遇到困难的士兵,一到城里,马上就控制不住军纪了,沿街抢掠起来。眼看隋军的队伍乱了,这时候,早就埋伏好的精兵强将再杀出来,把来护儿的军队打得措手不及。
这一下,隋军可就乱了阵脚,狼狈逃窜。本来进城的时候是精兵四万,最后逃出城去,回到大同江边的只剩几千人了。这几千残兵败将也无心恋战,干脆撤退吧,一直撤退到海边,接应步兵的事当然也就成了泡影。
再看陆路。当时,陆路方面,一共有九路大军,共计三十万人攻打高句丽。陆路这边从一开始就没有水路那么顺利,首先就碰到了后勤补给问题。高句丽坚壁清野,隋朝军队只好自己背着军粮行军。他们需要从泸河和怀远开始背起,一直要背到平壤去。
这条路太远了,所以,每个人出发的时候都背了足够吃一百天左右的粮食。这实在是太沉了,再加上必要的武器、辎重,每个战士的负重都在三石以上,这不是要把人活活累死吗?怎么办呢?既然是来打仗的,武器总不能扔吧,所以战士们只能扔粮食。但是,在出发之前,隋炀帝已经下过死命令了:“遗弃米粟者斩!”碍于禁令,士兵只好半夜偷偷起床,在帐篷里挖个坑,把粮食埋掉了事。
这样一来,负担是减轻了,可是,路才走了一半,粮食就已经快吃完了。虽然沿路也在老将于仲文的指挥下打了个大胜仗,士气不错,但是,谁都知道,没有粮食,仗可就没法打下去了。
就在这个时候,事情出现了一个大转机。隋朝打了个胜仗,高句丽的宰相乙支文德渡过鸭绿江,到隋军营帐前投降来了。
怎么刚打了一个败仗,宰相就要投降?其实,他根本不是投降,他就是诈降,来探听虚实的,看看隋军到底还能撑多久。高句丽已经跟隋军打了几个月交道,知道隋炀帝善待投降者,所以,身为宰相的乙支文德就大摇大摆,来诈降了。
乙支文德是高句丽的二号人物,不同于一般人,隋炀帝虽然糊涂,在这个问题上还是有考虑的。就在出征之前,隋炀帝还曾经跟于仲文有过秘密交代,说:“若遇高元及文德来者,必擒之。”一般人投降归投降,如果高元和乙支文德来投降,一定要擒拿他们。这就是所谓擒贼先擒王。
现在隋军粮草困难,若是能够抓住乙支文德,战局就会有一个大的转变。所以,于仲文在心里直喊天助我也,磨刀霍霍,要把乙支文德给抓起来。可是,就在这关键时刻,又出差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