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千古一帝秦始皇_三十一 焚书坑儒 事与愿违

王立群
中国历史
总共174章(已完结

千古一帝秦始皇 精彩片段:

三十一 焚书坑儒

事与愿违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评价焚书坑儒呢?

从正面来看,焚书坑儒其实是统一思想领域的一场政治运动。秦始皇灭掉六国之后,在政治上废除了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在经济金融上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在文化上用小篆字体统一了文字。这些政治、经济、文化措施是国家统一的根本要求。但是,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状态仍以它的惯性而存在,大秦帝国仍然没有形成思想领域的统一。从长远来看,只有思想统一了,才能保证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的统一措施更加有效。而当时盛行的儒家和法家两家思想相比较而言,儒家是保守的,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采取的各种措施都是创新的,是新事物,不符合儒家的理念,因此众人对其议论纷纷。而当时的六国贵族也想借着儒家的思想恢复周朝的分封制,从而取得失去的权势。因此,对于刚刚统一的秦朝来说,统一思想就是维护大一统的关键措施。淳于越咸阳殿上的发难、几个术士的欺骗诽谤行为让秦始皇找到推行思想运动的借口与切入点,由此一场统一思想的文化运动上演了,手段虽然过于激烈,对待诸生也太残酷,但在短时间内思想上迅速取得了统一。

焚书事件是有目的的文化专制,坑儒事件虽然带有冲动性,但是,以屠杀来控制舆论是更典型的文化专制。淳于越的过错在于他把秦始皇当成了秦王赵政,以自己的“道”去碰撞秦始皇的“势”,这说明秦朝博士们还没有来得及适应秦始皇的文化专制。其实,秦始皇并没有真正打算消灭儒家,所焚的只是民间私藏的反动儒家经书,很多儒家著述被当时的国家图书馆有意识地保存下来。清朝人黄石牧也说过:“秦禁书,禁在民,不禁在官;故内府博士所藏,并未亡也。”(袁枚著,顾学颉校点《随园诗话》卷五,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司马迁写《史记》时,就曾翻阅过当时国家图书馆的大量藏书,所引证的材料,不仅有诸子百家语,而且还有先秦诸侯列国史官的记载。

坑儒的意义不在于诛杀了多少术士,而在于向天下昭示了大秦帝国的文化政策取向,昭示了大秦帝国文化专制的既定国策。大秦帝国虽然仍保留了博士官,但是,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处士横议的气象却从此消亡殆尽。

对于秦始皇坑儒的人数多少及坑儒的方式,历史上曾有过不同记载,有七百多人、四百六十七人、四百六十四人、四百六十人等不同说法。

但是,秦始皇不论以什么理由杀戮四百六十人,不论人数是否为四百六十,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是一个活生生的、能哭能笑能跑能跳的人。秦始皇为这些人定罪只是胜利者的正义而不是正义的胜利。

历史往往与统治者的初衷背道而驰。秦始皇焚诗书、坑术士,强制推行文化专制与愚民政策,本来是为了巩固大秦帝国的统治。结果,却让绝大多数读书人站到了大秦帝国的对立面,进一步失去了民心,为大秦帝国的最后灭亡又增添了一棵稻草。所以,陈胜、吴广反秦大起义之时,众多读书人纷纷投身反秦斗争之中,成为推翻秦帝国的一支重要力量。这是秦始皇焚诗书、坑术士始料未及的。

在反秦力量集聚的同时,秦始皇的健康状况也每况愈下。秦始皇迅速上演了他人生的闭幕式。这场闭幕式是如何上演的呢?

作品简介:

《千古一帝秦始皇》是王立群“读《史记》”系列巅峰之作《秦始皇》的新版本,既为新, 自然融入了更多的新材料、新思路、新认识、新感想。该书对秦始皇的解读可以说是王立群先生个人学识与思想融汇的高峰,其谨慎周密的考证与大胆创新的推测、 其行云流水的表述与旁征博引的阐释都会令读者叹为观止。全书不仅展现了秦始皇作为中央集权制开创者所创建的雄伟霸业,也对秦始皇其人功过是非进行了多方面 的评述。

作者:王立群

标签:王立群千古一帝秦始皇历史传记秦朝百家讲坛

千古一帝秦始皇》最热门章节:
1二十七 集权皇帝 郡县制:集权、集权、集权2二十七 集权皇帝 奉天承运皇帝3二十七 集权皇帝 始皇帝4二十六 六世余烈 太多的偶然就是必然5二十六 六世余烈 人才、人才、人才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6二十六 六世余烈 七位英主:老子英雄儿好汉7二十五 股肱之臣 虚心纳谏,宽厚待臣:王者胸怀8二十五 股肱之臣 错误面前不逃避,责任面前敢担当:王者风范9二十五 股肱之臣 尉缭、吕不韦、李斯:人才济济10二十五 股肱之臣 王翦父子、蒙氏父子:上阵父子兵
更多『中国历史』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