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秦始皇 精彩片段:
二十七 集权皇帝
奉天承运皇帝
秦始皇在兼并六国后,运用了各种手段加强巩固自己的统治。可以说他所建立的皇帝制度,在许多方面都具有首创性,而这些制度绝大部分被汉王朝继承,并稍加改动使之更加完善。此后的两千多年间,虽然历代王朝都对皇帝制度有所损益,但秦始皇确立的这个制度的框架和精神基本没有变化,可谓根深蒂固,它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此时,秦始皇仍然有一个问题不能回避,那就是他毕竟强夺了周朝的江山,以武力兼并六国统一了天下,这样的兼并统一是否具有合法性?关于这一点,秦始皇又该如何向天下人作出解释呢?
证明一个政权的合法性是每一个政权诞生之后必须首先要处理的问题。在夺取前朝政权之后,中国古代帝王证明自己夺权的合法性有四大法宝:一是符谶,二是德运,三是传国玺,四是封禅。
先讲符谶。
“符”是符瑞,“谶”是预言。简而言之,符谶就是祥瑞。一个新王朝的建立往往都会有吉祥物出现,这预示着新王朝的建立是上应天命。秦始皇统一中国本无任何吉祥物,但是,没有怎么能行啊?为了证明自己称帝是顺应天命,就必须得凑出一个祥瑞。于是,秦朝的大臣们举出五百年前秦文公打猎时曾经捕获的一条黑龙作为祥瑞。这似乎有些无聊,五百年前之事与今何关?但是,中国第一位皇帝还是借用了祖宗的亡灵为现世的自己找到了一条政权合法性的依据,从而证明自己夺取政权是天命天意。
再讲德运。
中国的百姓恐怕对“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几个字再熟悉不过了。古代百姓当然不用说,现在的老百姓在这些年来的古装电视剧的强力熏陶下,也早听惯了皇帝圣旨开头的这八个字。这里的“天”指天命,“运”指德运。
战国时期齐国人邹衍首创“五德终始”说,在当时非常流行。“五德终始”指的是水德王朝、火德王朝、木德王朝、金德王朝、土德王朝相互承接、相互替代。
邹衍之说的理论依据是中国传统思维中的五行学说。五行之说在中国起源很早,大致是说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是世界万物的组成元素。春秋时期,五行之间又产生了相生相克的思想。邹衍将这种思想运用到政治中,提出了“五德终始”说。该说认为“五德”支配着历史的变化,即“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历代帝王的更替与五行相应和。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立即有人对他说,黄帝在五行中属土德,夏朝属木德,商朝属金德,周朝属火德,现在秦朝取代周朝属水德。当年秦文公打猎,曾得到一条黑龙,它就是水德王朝的吉祥物(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史记·封禅书》)。秦始皇欣然认同了这一说法。
在五行之说盛行的中国古代,金、木、水、火、土与白、青、黑、赤、黄五色相配,又与西、东、北、南、中五方相配,西方为白、为金,东方为青、为木,南方为赤、为火,北方为黑、为水,中央为黄、为土。
此外,五行还与四季相配,金配秋,木配春,水配冬,火配夏,土配季夏(夏末)。
“水”在阴阳五行之说中属阴,方位为北,季节为冬季,色彩为黑色,数字为六,音律为羽。因为和五行中“水”相配的季节是冬季,所以秦朝以冬季的第一个月十月为正月。因为尚黑,所以黑色成为秦朝的象征,“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百姓也因此被称为“黔首”。尺度以“六”为数,所以,很多东西都以“六”为限,或是“六”的倍数。另外,还把黄河改称为“德水”(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史记·秦始皇本纪》)。
“五德终始”说论证了秦朝代替周朝符合天命。属火德的周朝被属水德的秦朝取代,这是天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