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秦始皇 精彩片段:
三十六 二世诈立
沙丘政变的始作俑者赵高第一步劝说胡亥,第二步威逼利诱李斯,赵高胸有成竹、步步为营,顺利组成了沙丘政变的利益同盟。但是,三人成功联手只是政变的开始,最终的实现还需要摆平两个至关重要的人物:扶苏和蒙恬。扶苏是深受秦始皇器重的皇长子,也是秦始皇临终之时确定的皇位继承人,他在朝臣与皇族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又是大秦帝国精锐之师长城军团的监军,手握三十万重兵。他会毫不怀疑地接受传位给胡亥的“遗诏”吗?如果扶苏一旦生疑,折腾起来,沙丘政变还能够成功吗?胡亥、赵高、李斯将怎样处理扶苏呢?蒙氏家族为秦国立下了卓越功勋,蒙恬是秦军锐不可当的长城军团的主帅,他的弟弟蒙毅是秦始皇最信任的重臣,蒙氏兄弟将怎样看待秦始皇的“遗诏”呢?以赵高为主的政变集团会怎样处置蒙氏兄弟呢?
扶苏自杀:信息不对称
李斯屈从之后,胡亥、赵高、李斯要对付的首要目标便是扶苏。因为扶苏占有的政治资源非常丰富。第一他是皇长子;第二他是秦始皇生前确定的丧事主持人,言外之意就是皇位继承者;第三他在朝中拥有众多的支持者;第四他与蒙恬拥有重兵,枪杆子里面是能够出政权的。
此时的大秦帝国只有两大军团:一是长城军团,二是南越军团。南越军团远在两广,远水不解近渴,根本派不上用场。即使在陈胜、吴广反秦大起义之时,这支五十万人的南越军团也未能北归,所以,这支军团是指望不上的。长城军团则不同,它驻守的河南地,就在大秦帝国的北边,沿着直道南下,很快即可抵达关中之地。因此,长城军团一旦兵变,对大秦帝国而言将是致命的。
扶苏尽管占有多重优势,但是,他有两个明显弱势:一是扶苏对其父秦始皇的病故与真正遗诏的内容毫不知情;二是赵高手中的皇帝符玺可以伪造遗诏。如果扶苏知道秦始皇已经病故,知道父皇在遗诏里是想传位给自己,那会怎么样?肯定会发生兵变啊!只要扶苏知道了真相,一定不会俯首听命。只要扶苏起兵,政变集团就会陷入极大的被动,乃至功亏一篑。可事实是,扶苏不知道真相。一句话,信息的不对称使扶苏陷入极大的被动。多重优势被两个明显的弱势击倒。
在扶苏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政变集团便伪造了一个专门对付扶苏的秦始皇“遗诏”。这个“遗诏”的核心是赐死扶苏。也只有让扶苏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他们才能心安。否则,只会惶惶不可终日。
那么以什么理由让扶苏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呢?
世界上什么都缺,唯独不缺少杀人的理由,欲加之罪,又何患无辞呢?在这场政变中,再也没有什么比捏造赐死扶苏的理由更容易的事了。以赵高为首的政变集团不但给出了理由,而且给出了充分的理由,列了足足四条,每条都冠冕堂皇。
一是守边无功。
守边无功,就是说扶苏与蒙恬不能开疆扩土,数十万军队只有损耗,没有为国争来一丝一毫的土地(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余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史记·李斯列传》)。
本来,大秦帝国对草原民族采取的是防范为主的方略,这才有万里长城。长城,就是阻隔农业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一道屏障,就是一种防御手段。所以,蒙恬尽管有数十万大军,但他主要的任务也就是防范,而不是去消灭一个民族,况且,庞大的草原民族也无从消灭。其实,只要能守住北方草原民族的入侵,目的就已经达到了。由此看来,“守边无功”只不过是一个杀人的借口。
二是诽谤朝政。
政变集团赐给扶苏的“诏书”上指责扶苏“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你多次上书议论我,对我的行政措施指手画脚。可见,扶苏即使被贬到边地担任监军,也一直没有停止对秦始皇的劝谏。这恰恰是胡亥之流加在他头上的罪名。其实,扶苏完全是为了帝国的长远利益,为了秦始皇的历史名声。但是,对待不同政见可以从善如流,也可以诬陷为诽谤。因此,“诽谤朝政”也是一个借口。
三是谋立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