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_第十七章

陈靖黎白
中国历史
总共17章(已完结

红军不怕远征难 精彩片段:

第十七章

1

云岭山,云在雪下边,

宁静山,自古无人烟。

这里,对人们来说,是生疏的、幻妙的。古人们没有歌颂过它,因为它从亘古以来就没有人知道。

这里就是雪山。千百万年来,这里一直是神秘的,甚至是没有生物走过的地方。

这耸立在人们面前的雪山很像一片薄薄的雪海,海洋里掀出巨大的浪花,那浪花就像雪山的最高峰。有时,惨淡的太阳照在雪山上面,银光闪闪,人们对面睁不开眼;有时平空涌出一片乌蒙蒙的云雾,而雪山又变成了一片深不可测的云雾的海洋。当雪山的伙伴大风暴来临的时候,它就又成了刮起台风的大海洋,风卷着雪花、雪片、雪块,迎面扑来,雪山在暴啸了,像山崩地裂一样,一片片巨大的千年积雪,一层赶着一层,像一堵墙又推倒一堵墙,千军万马般的声势,汹涌澎湃地自上而下狂泻下来。尽管这样,雪山却是吹之不尽,推之不少,依然是白茫茫一大片,厚不可测,深不可测。雪山里的岩石,在暴风中像一艘掀起巨浪的海洋中行驶的孤帆,好像什么时候都会被雪浪推翻,然而,千百年来,它却一直是凛然地屹立不动。当雪山平静的时候,岩石更是威风地站在积雪之上,傲视着四方。

山上没有道路、没有树木、没有花草、没有人迹,若是说有过道路的话,那就是红军的大部队劈开的。

红军的脚印留在茫茫的白雪山峰之巅。虽然,人过路重迷,但是,自从有了这个宇宙,这座巍峨的雪山上还是第一次有了人的气息,第一次被人类所压倒、所征服。

2

何强和六七个同志一股劲跑到了雪山脚的坡坡上了。

一阵阵风吹来,夹杂着无数细细的、坚硬和石子差不多的小雪冰粒,像无数支针扎在他们的脸上。

气候突然变冷了,他们跑得头上出了汗,很快就又被冷空气给赶掉了。

因为没有树木,没有可以阻挡住人们视界的障碍,特别是越走越高,坡度越大,更前边就是显眼夺目的大雪山,所以,追赶大队伍的人们是看得十分清楚的:黑色的一队队人影走在一片茫茫的白雪上,越来越显得更大、更近了。甚至于,连一面面飘在队伍中间的红旗也隐隐约约地看出来了。

“来,一齐喊,工农红军!”何强一边走,一边朝其他的人说。

作品简介:

1936年春天,中国革命的形势正处在两个高潮之间。中央红军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率领下已经跋涉长征两万五千里,胜利地到达了陕北根据地。这时,红二方面军在任弼时、贺龙等同志率领下开始了伟大的长征。这是最末一批进行长征的红军主力部队。正因为是最末一批,它所遭遇到的困难也是极多的。这本书,就是描写在这一巨大的行动中的一个片断:一支红军的先头部队在通过云南、西康等地遇到的国民党军队阻拦、追赶,以及通过藏族兄弟地区和亘古无人烟的雪山所遭遇到的种种困难。

作者简介:陈靖(1918-2002.10.30),苗族,1918年生于贵州省瓮安县。红军时期,在战斗剧社(二方面军),从事飞行鼓动工作,在工农剧社(四方面军)从事音乐、舞蹈工作,在人民剧社(中央机关)从事戏剧工作。抗战时期,在八路军中任指导员、教导员、文工团长、摄影科长、宣传科长、团主任、政委等职,解放战争中,任炮兵师、旅政治部主任、特种兵政治部主任。建国后,在空军学校和部队,任政治部主任,并从事科研与历史撰写工作。作品有小说与电影剧本《金沙江畔》,电影《原子时代》,小说《红军不怕远征难》、《猎鹰记》,纪实文学《贺龙毕生纪略》、《贺英》、《往事情深》,大型话剧《贺龙前传》,诗集《枪剑风云录》,散文《马背上的小红军》等等。

黎白,男,1930年7月生,湖南湘潭人。中共党员。1947年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文学系。1944年参加革命工作,1947年参军,历任晋察冀军区炮兵旅、特种兵纵队、炮兵部队政治部秘书和宣传、教育、组织干事及报社组长,华北军区政治部助理员,总政治部创作室创作员,八一电影制片厂高级编剧。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195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作者:陈靖 黎白

标签:陈靖黎白红军不怕远征难红军长征历史军事

红军不怕远征难》最热门章节:
1第十七章2第十六章3第十五章4第十四章5第十三章6第十二章7第十一章8第十章9第九章10第八章
更多『中国历史』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