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说天下·谋宋 精彩片段:
第五章 太祖之死
2、冰冻三尺之寒:开封王的成长
金匮之盟作为一个历史疑点而被很多人质疑过,但不论其真假,杜太后所说后周灭亡的原因也算一语中的。臣子们是否有野心是一件不可控制的事情,在一片欣欣向荣的环境中,人人都会成为忠贞不贰的部属,而在适宜的条件下,忠诚之心就会慢慢滋生出不一样的妄想,如果条件成熟,这种妄想就会变成行动,进而变成事实。柴荣将自己的帝位传给了一个七岁的孩子,降低了龙椅的威信,势必会助长别人的野心,造成时局的暗流涌动,以至于最后被有准备的人夺取了皇帝的宝座,从此天下易姓。
认识到这一点,赵匡胤立志要杜绝五代及后周时所存在的一切弊病,不仅要革除武将专权、藩镇割据等现状,自然也要避免主少国疑的出现。时年三十多岁的赵匡胤正直壮年,但储君的问题一直都是群臣所关心的核心问题。弟弟赵光义二十来岁,而儿子赵德昭仅十几岁,赵匡胤此时所选择的是将更多的重担放到自己的弟弟身上。
赵光义虽然没有军功,在朝中威信不是很足,但却因身份而受到了不凡的重视。赵德昭、赵德芳等人在没有受到任何封诰时,他便被封为晋王。现在,赵匡胤又在考虑将他加封为开封府尹。当他把这一决定说出来,立即遭到了大家的反对。
首先进言的便是宰相赵普,他对赵匡胤说:“开封府尹一职事关京都安危,几乎控制着整个开封的所有大权。而且,前代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便是若要继承皇位,就必须先做开封府尹。周太祖郭威在世时,便任命了世宗柴荣做开封府尹,后来果然由柴荣继位做了皇帝。陛下现在要让光义做开封府尹,难道也有此意吗?”
赵匡胤说:“为了立储君一事,朝中大臣都议论纷纷,猜测谁会成为大宋的第一位储君。回想起柴荣将帝位传给一个七岁幼子导致国家动荡,我的内心每天都不能安稳。现在将光义任命为开封府尹,只不过是为了稳定民心而已。”
赵普说:“皇子德昭已经十多岁了,而陛下又年富力强,如果将德昭立为太子是名正言顺的事,过不了几年他就会长大成人,柴荣的悲剧就不会重演。”
赵匡胤对此不置可否,而是固执地说:“德昭还小,少不更事,立他做太子,只会给他招来更多的灾祸而已。况且我现在也不想立太子,只是希望通过任命开封府尹来给大臣们一颗定心丸,谁说做了开封府尹就一定要做太子并且继承皇位的?我只不过是让他们这样误以为,以后不要再猜测而已。”
赵普见自己力劝不得,只能唯唯而退。但风波并没有因此而平定,赵德昭的母亲宋皇后很快便来找赵匡胤,她哭泣着对他说:“德昭和德芳虽然年纪还小,但都是嫡出皇子。理应封王,就算陛下不愿意立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做太子,也不至于将太子交给光义来做。难道陛下真的要听太后的话,让光义做您的继承人吗?”
赵匡胤皱着眉头说:“我在这件事上的苦心,你们又有谁能够体谅呢?太子一向都是招来风雨的一个位置,德昭年幼,贸然坐了这个位置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势必会让居心不良的人靠近他。而光义则不同,他跟随我多年,对于这些事情早就有了防备,也知道自己判断正误,没有人能够误导他。况且我只是让他做府尹,并没有做太子啊!”
对于这个解释,宋皇后显然并不能接受,依旧哭着说:“陛下一向偏爱这个弟弟胜过自己的儿子,而光义也一直会讨陛下的欢心,让您对他信任。赵家一脉,除了光义还有光美,现在两个弟弟都已经长大成人,如果他们想要对德昭不利,那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赵匡胤闻言大怒道:“赵家向来都是兄友弟恭,从来就没有忤逆的事情发生,你又怎么会冒出这样的想法,认为光义和光美会对德昭、德芳不利呢?他们对自己的侄儿又能有什么不利的举动?”
宋皇后见赵匡胤发怒,不敢再继续劝,只能忍气吞声回到后宫。将此事对自己的父亲、大将军宋偓一一言明。宋偓凝重地说:“陛下既然已经做了决定,要让他马上修改是不可能的,现在只能静观其变。等过几年,德昭长大一些,陛下年纪也大了,再看他会立谁为太子吧!”
这一次任命虽然在朝中引起了巨大波动,但在赵匡胤的坚持下,赵光义很快便走马上任,成为开封城中第一大要员,统领着京都的一切大小事务。做了开封府尹之后,赵光义也敏锐地发觉自己离皇位似乎又靠近了一步。按照以往的传统,开封府尹接下来就会被立为太子,到那时皇帝的宝座距离他就只有一步之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