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说天下·谋宋 精彩片段:
第五章 太祖之死
1、金匮之盟:兄终弟及
在中国古代的皇帝传位次序中,父子相传是第一规则,所有的皇帝都希望自己的血脉可以继续拥有自己建立的功业,享受万民的欢呼,也算是延续家族的荣耀。在嫡出长子因各种原因而不能继位之后,才会考虑顺位的其他儿子。但也有特殊的情况,皇帝虽然有三宫六院,却没有继承人,因此只能选择和自己血缘关系最近的人来继位,此时弟弟便成为第一顺位的继承人。虽然是特殊情况的特殊处理方式,但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非常常见,在不同的朝代都有多位皇帝是兄终弟及。其中,最著名的应该就是赵匡胤和赵匡义这一对兄弟了。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有五个儿子,长子匡赞和最小的儿子匡济都不幸夭亡,所剩只有匡胤、匡义、匡美三子,年纪稍长的匡胤年少离家,投身军伍,而年纪较小的匡义和匡美则留在母亲杜氏身边,侍奉老娘。赵匡胤凭借出众的才略获得柴荣赏识后,他的父亲也作为军中大将受到提拔。但在围剿滁州时,赵匡胤作为统帅为了避免引起君主猜忌,秉公执法,对于半夜来援的父亲拒绝开城,导致本就染病在身的赵弘殷病情加重,入城不久便一命呜呼了。
丧父后的赵匡胤悲痛欲绝,跪在父亲的灵前久久不肯起来。母亲杜氏眼含热泪对他说:“你的父亲一向认为你才华卓越,是人中之龙,日后定不在人下。现在他虽然早去了,但希望你不要辜负他,我想他也会瞑目的!”
赵匡胤含泪道:“我闭城不开,是为忠君,谁知道让染病的父亲因此丧命?作为臣子,我虽然尽到了自己的本分,但作为儿子,我确实罪恶滔天!请母亲责罚我吧!”
杜氏说:“忠孝难两全,你父亲也是朝廷命官,他明白这个道理,你也不要过于自责了!只是他现在一去,你便是家中长子,要靠你来支撑起这个家!匡义虽然成年了,但没有经过什么历练;匡美还小,什么都不懂。他们都需要你这个做哥哥的树立榜样啊!”
赵匡胤说:“请母亲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地对待两个弟弟,光耀赵家门楣,不辜负父亲的期望。”
杜氏拉起赵匡胤,叹了一口气,将匡义和匡美都叫了过来,对他们说:“你们的父亲现在不在了,家里以后便是由你的大哥做主。俗话说:长兄如父,虽然他只大你们十几岁,但你们以后要像尊敬父亲一样敬重他!”
匡义此时已经二十,而匡美不过十二三岁,赵匡胤离开家的时候他们都还小,十多年来都是匆匆见上几面。他们对这个哥哥其实并不是很了解,但佩服他能在万军当中建立功勋,受到皇帝的赏识,成为一员骁将。现在父亲去世了,母亲又如此吩咐,两个人立刻拜倒在地。
赵匡胤看着两个还显得稚嫩的弟弟,又想起父亲的离世,以后这个家就由他来做顶梁柱了,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暗自发誓一定要扶持两个弟弟建立功业。
意气风发的赵匡胤辅佐柴荣南征北伐,无奈天不佑人,柴荣居然英年早逝。动荡的局势以及主幼国疑的情况让赵匡胤开始筹划更长远的打算,终于发动了陈桥驿之变,取代后周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母亲杜氏也被敕封为皇太后,两个弟弟,匡义已经二十多岁,便让他跟随在自己身边,一边教导他学习如何处理政务,一边培养他成为自己的助手;小弟弟匡美因为年幼,一直都跟随在母亲的身边。为了避讳,匡义更名为光义,匡美则更名为光美。
赵光义是一个聪明人,虽然他没有经历战火的历练,在军事才干上并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但他触类旁通、一点就透,对于赵匡胤所教导的总是能熟记于胸,表现出超人的聪慧。而他因自幼跟随在杜太后的身边,对母亲的感情非常深,因此也获得了太后的宠爱,太后不时在赵匡胤面前为他争取赏赐。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紧张期,宋的根基逐渐稳固下来,四方的征战逐渐结束了,版图扩大的同时,国力财富也在不断增加。总是对众臣提高警惕的赵匡胤对于自家的兄弟自然最信任,对赵光义更加信任,加封他为晋王,让他参与到一切政事中,尤其负责统领京都开封的禁军,以保护京城的安危。宰相赵普作为一直跟随在赵匡胤身边的股肱之臣,也只能和年轻的赵光义平起平坐。
建隆三年,即公元962年,杜太后忽然病重,孝顺的赵匡胤随侍在身边,不敢离左右。杜太后对于自己的儿子能做皇帝,一向都非常感谢赵普等人的辅佐,时常对赵匡胤说:“赵普做事尽心,所以让你省了不少事,你应该好好善待他。”她总是教导自己比较偏爱的赵光义要多和赵普交往,希望他可以学得一些赵普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