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说天下·谋宋 精彩片段:
第五章 太祖之死
4、迁都之议:安天下在德不在险
在暗流涌动的权力中心,为了限制一股势力的强大,一定会有其他势力与其争斗消耗,通过牵制来让彼此都不会增长太快。这一权术的运用在深谙谋略的中国古人当中甚为普遍,赵匡胤前期也非常热衷于这一做法,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国内的长期安定让他逐渐放松了警惕。在赵普和赵光义两股势力的斗争中,因忌讳赵普不断插手皇储一事而对其疏远,却对皇弟赵光义百般保护,赵匡胤无形中助长了赵光义势力的扩大。这种情况在赵普离开开封之后愈演愈烈。
失去阻碍的赵光义在开封城中可谓风光,出行的仪仗越来越豪华,老百姓议论纷纷,对经过街市的那支队伍甚至分不清是晋王还是皇帝。而朝臣们也都认定了赵光义就是皇帝的接班人,对晋王极尽谄媚之词。直到此时,赵匡胤才意识到有赵普在自己身边平衡赵光义的势力是多么重要,回想起赵普曾经一遍遍阐述的不能让光义继位的理由,他也开始变得疑惑起来。
心中充满焦虑的赵匡胤对宋皇后说:“现在德昭已经长大成人了,应该让他去学一些治理国家的方法,培养他处理政事了。”
宋皇后说:“如今满朝臣子都认定晋王会成为下一个皇帝,都纷纷投靠晋王府。就算德昭深谙帝王之术,也只能是无用武之地,学了又能怎么样呢?”
对于宋皇后的不满,赵匡胤只能叹口气说:“我对于光义的扶持和保护是为了让朝堂安稳,避免更多的议论。那些曾经说过要传位于他的话,也不过是让母亲可以瞑目而已。将来要传位给谁,都在于我的决定,不会因为朝臣们认为是谁,我就会传给谁。”
宋皇后说:“如果陛下没有传位给晋王的意思,为什么又要不断提拔他呢?现在他的地位已经完全如同当年柴荣继位前的情况,臣子们有这样的想法也不足为奇。”
赵匡胤说:“一国储君是国之大事,我不会那么轻率就决定的。晋王现在的职位虽然类似柴荣,也不等于我一定会传位于他。”
这些对话很快便通过赵匡胤身边的近侍王继恩传到了晋王赵光义的耳朵里,他一听赵匡胤这么说,似乎是表示有可能传位于晋王,也有可能传位于皇子赵德昭,一切都充满了变数。这让赵光义非常不安,虽然杜太后曾经让赵匡胤答应过传位于弟的请求,但这个决议并没有昭示天下。这些年来,赵匡胤对自己非常宠信,让赵光义一度相信他是按照太后遗命来做的,但现在这种态度,显然并不是那么坚定地要传位给自己了。
正当赵光义忧思不断时,赵匡胤于公元976年三月决定去洛阳巡视。通过对这座古都的视察,有一个想法忽然出现在赵匡胤的脑海中。
从洛阳回来之后,赵匡胤很快便召集众臣,对他们说:“现在开封所处的地方是一片平原,四面都可以被进攻。为了保卫京都的安全,几十万大军都驻扎在这里,我们想要发兵去攻打别人固然容易,但别人想要进攻我们也非常方便。辽国的骑兵只需要两天时间便可以到达开封,这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我想要迁都洛阳。”
这一提议引起了轩然大波,大臣们都没有想到赵匡胤会忽然有此想法。开封作为宋的都城,是因为后周便将其作为京都,夺权之后为了稳定,赵匡胤只能驻扎在这里,现在国家已经安定了,正是改换京师的时候。而且,赵匡胤所言也非常有理,开封地处平原,易守也易攻,一百多年后的“靖康之变”证明了他这一决策的正确性。但朝臣们并没有看得那么远,大多数人都持反对意见。
起居郎李符首先上书表示反对,他声称:“现在国家虽然安定,但迁都一定会引起动乱,浪费大量财力物力,并让敌人有机可乘。”
赵匡胤说:“迁都是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不过现在开封的人口越来越多了,每年东南江淮漕运到这里的米要百万斛,才可以满足需求。为了养活这些不断增加的人口和军队,将来一定会更多,负担也会更重。几十年之后,百姓必定不堪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