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_第六章 山河犹在 四、长恨歌

吴蔚
中国历史
总共34章(已完结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精彩片段:

第六章 山河犹在

四、长恨歌

至德二年(757年)十月,距安禄山起兵叛乱两年后,唐军经过苦战,相继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唐肃宗李亨涕泪交加,立即派中使啖庭瑶持表入蜀奏报玄宗,并请太上皇玄宗从四川回长安。表中提到要让出皇位,请玄宗复位之类的话。

肃宗其实并不愿意如此,但身为人子,不得不如此。他心中忐忑不安,着实担心玄宗一旦回到京师,自己的皇位是否还能保住。在矛盾的心理下,他故意对心腹谋士李泌说:“朕已遣使持表请太上皇回来,我应当让出皇帝位,又回东宫做太子。”没想到李泌听了就问:“表还能追回来吗?”肃宗愕然,说:“使者早已经去得远了。”李泌当即说:“太上皇一定不会回来。”肃宗惊问其故,李泌说:“理势自然。”

肃宗当即明白,他们父子之间的猜忌已深,他越是说要让出皇位,反倒越是引起玄宗疑忌。他泣不成声地说:“朕原先是真诚以帝位让于上皇,现在听了先生的话,才知其失。”李泌便出主意说:“现在请立刻为群臣贺表,说从马嵬请留,灵武即位,及今日成功,陛下都思恋上皇,请上皇速还京师以尽孝养,这样说就可以了。”肃宗立即照办,再派使者奉群臣贺表入蜀。

果然,第一个使者啖庭瑶到成都后,玄宗看了表,很是不快,命人写了一道诰书给肃宗,其中说:“给我剑南一道自奉足够了,不再回京师。”肃宗读后忧惧,不知如何办才好。几日后,第二个使者兴高采烈地回来说:“太上皇起初看到陛下请让帝位的表后,心中彷徨不食,想留蜀不归。及见群臣贺表,才高兴,命备食作乐,并下诰命定行日。”肃宗大喜过望,从此更加看重李泌。

仅从这一件事,便可以看出玄宗与肃宗父子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出蜀道时,玄宗对乐工张野狐说:“此去剑门,乌啼花落,水绿青山,无非添朕悲悼妃子的愁绪。”(《杨太真外传》)这妃子自然是指杨玉环了。到了斜口栈道的时候,霖雨连日。玄宗耳闻马铃声不断,勾起了往事。长于音律的玄宗在无限惆怅下,采其声为乐曲,命名“雨霖铃”☾1☽,以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曲子悲怆低回,令人凄楚欲绝。事见王灼在他的《碧鸡漫志·卷五》中引《明皇杂录》及《杨贵妃外传》。

车驾进入剑门,仰望雄关险道,玄宗豪气忽生,无限感慨地说:“自古到今,败亡者接踵相继,岂唯是德行的缘故。”(《开元天宝遗事十种》)到了今天这个地步,玄宗仍然不认为是他自己的错误,而是天意的安排。

到达成都时,玄宗随行官署及军士只有1300人,宫女只有24人。一日,玄宗登临成都都督府雕楼,当日天气晴朗,阳光灿烂,玄宗心情舒畅,便对身边的随侍女伶说:“你不是我梨园中的旧人么?随意唱一支曲给我听。”女伶就依《水调歌》的曲式唱了一首《汾阴行》,其中几句说:“千龄人事一朝空,四海为家此路穷。豪雄意气今何在,坛场宫馆尽蒿蓬。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曲终,玄宗已流下眼泪,左右也无不感伤。玄宗问女伶:“谁为此词?”女伶答:“李峤。”玄宗说:“真才子也!”不欢而去。

十一月二十二日,玄宗到达凤翔。当时玄宗身边有护卫兵600余人,为了表示诚意,玄宗下令全部将武器送至郡库。肃宗则派了3000精锐骑兵前去护送玄宗。父子之间关系的微妙再一次得到表现。

到了咸阳望贤宫(今陕西咸阳东),玄宗与前来迎接的肃宗终于相见。肃宗还特意脱去了黄袍,穿上紫袍。劫后重逢,父子二人抱头痛哭,不能自胜。肃宗请求归政。玄宗也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了人心,脸皮再厚,也不好意思再回到皇位上了。何况,眼前的儿子身边文臣武将如云,有了强大的势力和支持,再也不是以前那个畏自己如虎的太子了。当即长叹一声说:“天数、人心皆归于汝,使朕得保养馀齿,汝之孝也!”(《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意思是现在天数、人心均已归了肃宗,只要能使玄宗过上安稳的晚年,就是儿子的孝心。还要来黄袍,亲自为肃宗重新披上。肃宗自然顺水推舟应承了下来。然而,玄宗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只是他们父子最后的感情流露,安稳的晚年和儿子的孝心,他以后再也没有得到过。

一行人启程,玄宗上马,肃宗亲自执鞚。走了几步,玄宗就开始有了不祥的预感,他不敢再要儿子执缰。于是肃宗上马,为玄宗引道。玄宗颇为激动,说:“我当了五十年天子,不知贵,今天看见我子为天子,才知贵。”(《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左右人皆高呼万岁。回到长安后,玄宗从开远门入城至大明宫,临含元殿,慰问百姓。然后至长乐殿谢九庙主,失声恸哭。当天即移居兴庆宫。十二月二十一日,玄宗在宣政殿把传国玉玺交给了儿子肃宗,在兴庆宫正式开始了他的太上皇生活。

太上皇,辞书的解释是:皇帝的父亲,也叫太上皇帝,简称上皇。太上皇的称号源自于秦朝。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称始皇帝,追尊他的父亲秦庄襄王为太上皇。“太上”就是无上的意思,蕴有道家的意思,表明比皇帝还要尊贵。当时盛传嬴政是吕不韦的儿子。无论嬴政有没有相信过这种说法,他还是表现出帝王的狠毒和果断,大权在握后,立即罢了吕不韦的相位,随即迫之自杀。汉高祖刘邦即位后,专门搞了套皇帝的礼仪,目的是要确定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每天清晨,群臣都要向刘邦行三跪九叩大礼。有一天上朝的时候,刘邦忽然发现自己年迈的父亲太公也跟着大臣向自己行礼。他慌忙走下宝座,扶起白发苍苍的父亲,立即颁旨封父亲为太上皇,免去每天的朝拜。当然,这个太上皇只是一个礼仪上的名称,除了名号,什么都没有。上面提到的两个太上皇,和后来的由皇帝转变成太上皇退居二线的情况完全不同。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皇帝是实行世袭和终身制的。一个人一旦黄袍加身,就要做一生一世的皇帝。除非是被推翻,一般一定要等他驾崩之后,才允许由新皇帝接位。这就是“天无二日,国无两君”的道理。但也有少数例外,皇帝的身体还是好好的,就宣布退位,并成为所谓的太上皇。

延和元年(712年),也就是44年前,玄宗顺天应人地将父亲睿宗尊为太上皇。中书舍人贾曾为睿宗作传位册文,睿宗退居百福殿,“高居无为”,朝廷军国大政才真正转移到玄宗手里。而44年后,同样是中书舍人的贾至☾2☽为玄宗作传位册文。极为巧合的是,贾至是贾曾的儿子。对此,玄宗不胜感慨,对贾至说:“二朝盛典,出卿父子之手,可谓继美。”(《新唐书·贾至传》)贾至听了,当即伏倒在地,泣不成声。

作品简介:

盛衰易势,治乱更迭。大唐极盛向衰的转折,正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盛衰之交,偶然与必然间,历史显示出其残酷和不可抗拒。

盛衰易势,治乱更迭。风流盛世,演绎悲情。为君者,盛极而骄,德消政易,纵声色;为臣者,宠高则傲,包藏祸心,造乱世。、

祖孙贞观开元为盛世,则天玉环集宠命不同,贤相权臣当政世迥异,开元节度天宝乱中华,乱世英雄功高不盖主,诗仙诗圣相轻更相重……

本书以历史人物为核心,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类人:一类是直接引导改变了历史走向的人,比如唐玄宗、安禄山等;一类是人物的选择将能局部影响历史的人,比如张巡、哥舒翰等;另一类是完全为历史潮流所支配的人,比如大诗人李白、王维等。通过这三类人在安史之乱的大历史背景下的命运,全面细致地展现了大动荡中的芸芸众生相。

本书分为两编,选择了安史之乱发生的大背景,以人物的命运为主线,讲述了安史之乱发生的前因后果,以及唐朝由兴而盛、极盛转衰的演变。通过详略得当的记述,对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都作出了细致的分析,力求将人物、事件和背景、社会大气候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血有肉地反映出古代中国这一辉煌的历史年代的盛衰变化的根源。

公元755年,渔阳鼙鼓动起来。

权力与欲望,梦想与勇气,一个动荡与转折的大世界里,如火如荼。帝王、权臣、英雄、宦官、后宫……悉数登场。

八年间,唐帝国胜极转衰。偶然与必然,造就着这段历史,却无不显示出历史的残酷和不可抗拒。

作者:吴蔚

标签:吴蔚唐朝隋唐史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最热门章节:
1本书大事简要年表2创作缘起及后记3第八章 大诗人们的命运 三、杜甫愁何在4第八章 大诗人们的命运 二、红尘中的谪仙人5第八章 大诗人们的命运 一、万事不关心的王维6第七章 乱世英雄 四、白衣山人李泌7第七章 乱世英雄 三、郭子仪功盖一代8第七章 乱世英雄 二、扼一城而捍天下的张巡9第七章 乱世英雄 一、白面书生奋义旗10第六章 山河犹在 四、长恨歌
更多『中国历史』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