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精彩片段:
第八章 大诗人们的命运
安史之乱发生后,整个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时代大动荡的来临,注定要改变很多人的一生。兵荒马乱的局面下,苦难的人大有人在。无论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历史潮流中人的变化,与人在历史棋局中的作用,在转折关头总是彰显得格外明显。这里面,既有个人的性情与命运,也有与时代相通的气息。
一、万事不关心的王维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唐帝国皇帝玄宗仓皇逃往蜀中,京师长安兵不血刃被安禄山叛军占领。此时,长安城中还滞留有不少王公大臣,这些人自然落入了叛军之手,一些声名显赫的文化名流也在其列,这其中,便有王维、张璪☾1☽等人。大诗人杜甫也被叛军逮住,押送回长安。神奇的是,当时还默默无闻的杜甫竟然又设法化装逃出了京师,写下人生中最惊险传奇的一笔。而王维和张璪则因为名气太大,属于当时的知名人士,都被押送到洛阳安禄山处。安禄山爱惜他们的才华,将他们关押在洛阳普施寺,逼迫二人做了“伪官”。
有句成语叫“双管齐下”,讲的便是张璪的故事。宋人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故事拾遗》中记载说:“唐张璪员外画山水松石名重于世。尤于画松特出意象,能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干,势凌风雨,气傲烟霞。”是说张璪在绘画创作上,有一绝技,能两手各握一支笔,同时画两棵松树:一支笔画的松树“润含春泽”,生机盎然;另一支笔画的松树“惨同秋色”,憔悴干枯。两种不同的形象却一样地生动传神,他这“双管齐下”的本领,人们无不叹服。安史之乱前,张璪官至祠部员外郎、盐铁判官。
王维,字摩诘,因后来官至右丞,世人称其“王右丞”,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后随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王维的祖父是个管音乐的官,父亲去世较早,母亲虔诚奉佛。王维从小天资聪明,九岁时即能写文章。十七岁时,便写出了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名噪一时,显示了王维超群的才华。
因受家庭的影响,王维精通音律,善弹琵琶,岐王李范(玄宗四弟)将他当成伶人(即乐工)使用。开元九年(721年)春,岐王李范在九公主的府邸举行宴会,王维独奏了琵琶新曲《郁轮袍》,“声调哀切,满座动容”。公主大加称赏。王维便向公主献上了自己的诗作。公主大为惊骇,说:“皆我素所诵习,常谓古人佳作,乃子为之乎!”(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意思是说,公主非常喜欢这些诗,经常吟诵,她还一直以为是古人所写。于是命王维换掉伶人的衣服,坐在客人席上。之后,公主召试官至第,举荐他为解头,一举进士及第。
王维因文才出众,得以以文士身份出入王侯将相家,同唐室亲王交往较多,还曾经发生过他写诗助人团圆的故事,被传为一时佳话。宁王李宪为玄宗长兄,因为曾经让贤,支持立三弟李隆基为太子,玄宗登基后感恩图报,对兄长宠幸无比。有一次,宁王李宪在逛街的时候,发现有个卖饼人的妻子长得纤白明媚,一见之下大为心动,便许给卖饼人重金。卖饼人利欲熏心,竟然同意将妻子卖给宁王李宪。宁王李宪将卖饼人妻带回府中为侍妾,“宠爱逾等”。但卖饼人妻始终郁郁寡欢。宁王李宪有所觉察,便问道:“汝复忆饼师否?”卖饼人妻默然不答。宁王李宪便派人将卖饼人召来。卖饼人妻不能忘记旧情,目视着前夫,当场泪如雨下。当时多文士在宁王府作客,见到此情此景,都觉凄然。王维当时也在场,就此赋诗一首道:“莫以今时宠,难忘异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诗一出,满座皆惊。宁王大为感慨,命其他文士赋诗,竟然无人敢应,均担心被有王维珠玉在前,会被王维诗比下去。于是宁王将卖饼人妻还给了卖饼人,“以终其志”。自此,王维以诗书驰名于公卿之间。
之后,王维通过了吏部释褐试,授官太乐丞。唐朝设有太乐署,负责主持国家祭祀宴会时的歌舞奏乐,并管理乐工伶人。太乐丞是太乐署的副长官,主管音乐。这个官职倒是与王维志趣和长处吻合,但不久后便出了一件意外,王维署中的伶人擅自舞黄狮子,因为黄狮子舞是天子所用乐舞,一定要有皇帝在场观看才能舞,擅舞即是越格,王维为此受到牵连,被贬为济州(今山东济宁)司仓参军。
开元十四年(726年)春,王维离开济州,来到洛阳候选。当时韦抗知选事,见王维才学过人,于是辟举他到朝廷任职。在洛阳期间,王维三十岁的那年,妻子因病去世。他对妻子感情很深,之后终生未娶。妻子去世后,王维感觉“一生多少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于是开始学佛。王维的字“摩诘”,便是来源于《维摩诘所说经》。维摩诘又号金粟如来,据说才智超群,享尽人间富贵,又善论佛法,深得佛祖尊重。王维视维摩诘为心中的楷模。
青年时期的王维,有着盛世之人所具备的抱负和热情,对政治还是相当热衷的,他也希望能为国家出力。这从他所创作的许多首关于边塞、游侠的诗歌中便能看出来。或写少年豪迈,或写大将英武,或写征戍之苦,或写凯旋之乐,无不表现出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如《陇头吟》:
长城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
他的一些边塞诗气势豪迈大气,昂扬奋发,反映了盛唐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气魄,在艺术上造皆都很高。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张九龄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王维献诗《上张令公》、《献始公》二首,受到张九龄的赏识,举荐为右拾遗☾2☽。这期间,他结识了到长安谋求出路的孟浩然。
孟浩然以善写山水田园诗著名,在四十岁之前,他一直过着隐士的生活。不过,孟浩然选择当隐士,其实是类似求仙访道的“终南捷径”。那时的人,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通常是走科举考试的道路。此外,还可以通过求仙访道的隐居生活,扩大影响,引起朝廷重视,也可能被召去做官。这就是所谓的“终南捷径”。孟浩然四十岁的时候,已经名满天下,但却始终没有接到朝廷要他出力的诏书,这让他有些坐不住了。于是,他到长安寻找机会。京师文人荟萃,孟浩然出口成章,立即语惊四座。文人竞相与之结交,其中就有张九龄和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