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精彩片段:
第七章 乱世英雄
三、郭子仪功盖一代
郭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郭子仪的父亲郭敬之历任绥州、渭州、桂州、寿州、泗州五州刺史。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郭子仪从无论读书还是习武都刻苦认真。郭子仪身材魁梧,体魄健壮,相貌秀杰。
据说,郭子仪20岁时,在河东当兵,曾经因触犯军纪,按律处斩。当他被捆绑起来押赴刑场时,被当时著名的大诗人李白发现。李白并不认识郭子仪,只是见他相貌非凡、临刑不惧,认为这个年轻人不同凡响,应该大有前途,便以自己的官职担保,将郭子仪救了出来。后来,李白参加永王李璘幕府,受牵连下狱,郭子仪上书请求以官职替李白赎罪,便是要报答李白当年的救命之恩。
之后,郭子仪不负李白所望,参加武举考试☾1☽后,便获高等补为左卫长史(皇帝禁军幕府中的幕僚长)之职。因屡立战功,多次被提升晋职。天宝八年(749)便出任安塞军使,拜左卫大将军。安史之乱爆发的前一年,他任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受当时的朔方节度使安思顺节制。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悍然起兵叛唐,叛军所向披靡,唐军根本不能抵挡,东都洛阳很快陷落。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玄宗见唐军一败再败,盛怒之下,处斩了大将封常清和高仙芝。由于朔方节度使安思顺跟安禄山是族亲,为了防止他们互相勾结,玄宗召安思顺入京师为户部尚书,起用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负责讨伐叛军。可以说,郭子仪受命于国家危难之间。
当时叛军已经占据河南大部地区,郭子仪先出兵河北,袭击安禄山的后路。朔方军在右玉(今山西右玉县)初战获胜,打败叛军高秀岩部,歼敌7000余,收复了云中(今山西大同市)、马邑(今山西朔县东)、东陉关(在今山西代县东)等地。当时唐军的朔方军与太原军被叛军分割开,各自孤立,马邑的收复使东陉关得以重开,朔方军与太原军重新联系起来。这样,安禄山下太原、入永济、进而夹攻关中的军事行动无法快速实现,唐军从而赢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
朔方军捷报传到京城长安后,一直惶惶不安的人心得以稍安,郭子仪因功加御史大夫。这时候,河北还需要一员大将,郭子仪便推荐李光弼任河东节度使,这之后还发生了一则有趣的故事。
李光弼和郭子仪曾经同在朔方镇为将,都是当时名重一方的将领,但是两个人的私人关系并不好,有些互不服气的意思。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立即提升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位居李光弼之上。李光弼害怕郭子仪趁机刁难他,一直想调去别的方镇。这时,唐朝廷让郭子仪挑选一位得力的大将,负责平定河北。郭子仪出于公心,推荐了李光弼。李光弼却以为郭子仪是借刀杀人,想让自己去送死,可是朝廷的命令又不能不服从,便在临行前对郭子仪说:“我甘心赴死,只是请求你不要再加害我的妻子儿女。”郭子仪听了才知道对方误会了自己,流着眼泪对李光弼说:“现在国难当头,我器重将军,才力荐你为大将。我愿意与你共赴疆场讨伐叛贼,哪里还记得什么私忿呢?”李光弼听了非常感动,二人握手相对跪拜,尽释前嫌。
唐朝廷想将朔方军作为反攻的主力军,命郭子仪回到朔方,补充兵员,从正面战场出击叛军,以图收复洛阳。郭子仪认为:必须夺取河北各郡,切断洛阳与安禄山老窝范阳之间的联系,绝其后方供给线,才能有效地打击叛军前线的有生力量。
史思明占领常山后,原来被常山太守颜杲卿所收复的州县,又全部陷入叛军手中,河北一带的叛军又恢复了元气。为了挫伤叛军的气焰,郭子仪一面派李光弼迅速向常山进军,一面亲率大军从背后袭击叛军。
李光弼由太原出井陉口,一连收复了河北7个县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了常山。史思明闻讯,率5万大军从西包围李光弼于常山。双方展开激战,对峙40多天。李光弼部消耗很大,寡不敌众,被迫困守。郭子仪闻讯后,率领轻骑1万多人星夜赶来援救,与李光弼会合后,在九门(在今河北藁城县西北)打败叛军史思明部。唐军追至恒阳(今河北曲阳),与史思明大战于嘉山(在曲阳县东),歼敌4万余人,俘千余名,获战马5000匹,取得反击叛军的第一个大胜仗。河北的许多郡县纷纷迎接唐军,郭子仪由此威名传扬。
安禄山听闻史思明败报,恼羞成怒,从洛阳选拔最精锐的骑兵两万人,由谢希德率领,北上增缓。又发范阳老巢的精兵万余人,由牛廷蚧率领,南下会合史思明。叛军三军和一,准备卷土重来。
郭子仪此时驻扎恒阳(今河北曲阳),他见叛军叛军人多势众,来势汹汹,便利用叛军急求决战的心理,一面挖沟筑垒,据险坚守,积极作好备战,一面采取“敌来则守,敌去则追;昼则耀兵,夜袭其营”(《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的扰敌战术。叛军整日提心吊胆,不得安宁,无法休息。当叛军被拖到相当疲劳的程度时,郭子仪认为消灭叛军的时机到了,分左右两翼向叛军冲杀。叛军士气低落,阵势混乱,一触即溃,四散溃逃。史思明见败局已定,吓得慌不择路,又被飞箭射中,从马上跌了下来,散发跣足,狼狈不堪地逃回博陵,再也不敢轻易出来挑战。此战唐军大获全胜,计杀死叛军4万人,活捉5000人,缴获战马5000匹。郭子仪乘胜前进,进围博陵,唐军声威大振。
这一战,对河北军心民心产生极大的影响。河北10多郡均自发地组织武装,支援和响应唐军,地方军民纷纷诛杀叛兵叛将,归迎唐朝。叛军丢失河北,则后方交通线被切断。叛军将士家在范阳者,都惶惶不安,忧虑后退无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