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间迷失的帝国3·铁血中原 精彩片段:
二、皇权贬值
7.皇帝一箩筐
天下的混乱进入了剧烈期。这个时候,冒出来一大群皇帝。这是个皇帝贬值的时代。帝权虽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帝权含金量的急剧贬值,的确是一个十分糟糕的事,它直接加速了社会秩序与社会结构的进一步混乱。社会矛盾在军事集团主导下,此起彼伏,更加难以平息。
朱全忠灭了李唐王朝,取而代之,直接做了皇帝,霸据黄河两岸,虎视天下。当世雄杰之中,其他人既没有他这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胆量,也没有他那份实力。于是那些自命不凡的枭雄只好忍着,故意做低调状。很多人一直忍到了自己咽气,甚至忍到了朱全忠咽气,也没人敢与朱全忠平起平坐称皇帝。
朱全忠称帝之后,诸侯之中第一个效仿朱全忠产生做皇帝念头的是王建,不过他蠢蠢欲动之后,见无人响应,只好悻悻地偃旗息鼓。
王建忍了几个月,一干文武为了捞取更大的利益撺掇王建称帝,其中以韦庄最起劲儿。我们学过几年《语文》的人对此人都不陌生,这家伙会写个诗填个词什么的。王建终于没有忍住又跳了出来,在公元907年九月称帝。要说王建好歹是与朱全忠同一辈份的,差不多在同一个时代出来行走江湖,摆一摆谱儿也还说得过去。
朱全忠多行不义之后死于非命呜呼哀哉了,朱友贞接班执掌了朱梁帝国。朱友贞与他爹朱全忠的影响力比起来差得远了,也算不上什么龙子龙孙,还没来得及滋养出几百年帝国基业的皇族血统。因此诸侯对朱友贞不服气的渐渐多起来。连朱友贞这嘴上没毛的家伙都可以做皇帝,老子割据一方,谁也不鸟,当然也可以做皇帝!
第一个有实际行动的是刘仁恭的儿子刘守光,这小子夜郎自大地做起了大燕皇帝。
其实严格说起来,朱友贞还不是完完整整的皇帝。封建社会乱七八糟的规矩和形式过场多得很,从汉高祖刘邦之后,这些名目繁多的所谓礼仪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一般人记不住玩不转。这些礼仪大多是用来匡正名分的。没有这些虚头吧脑的程式,就得不到应有的名分,也就得不到广泛的认可。《旧五代史》中称朱友贞为梁帝国的末帝,《新五代史》也称其为末帝。可是被奉为正史权威之一的《资治通鉴》却一直称朱友贞为均王。
为什么说朱友贞不是严格意义和完整意义的皇帝呢?
因为他还没有行南郊之礼。
何谓南郊之礼?
南郊是皇帝才有资格主持的国家顶级礼仪活动。其目的是祭拜天地,寄托十分重大的愿望。一般来说这种愿望主要是两种,一是皇帝登基即位面南称君;二是为天下黎民祈求风调雨顺安居乐业。新皇帝即位之后,必须要经过南郊大典,才算获得了上天的认可与保佑,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子。没有经过南郊仪式,这个皇帝就还是临时的,充其量是个代理皇帝。即便坐在龙椅上发号施令,也会遭到人们的质疑。有这样几个例子,足以证明南郊之礼的重要性。
朱友贞的老婆是汴军宿将张归霸的女儿,可谓将门之后,身份高贵。朱友贞很喜欢这位张妃。朱友贞登基做了皇帝之后,打算册立张妃为张皇后。可是没想到这位张妃一而再再而三地谢绝了皇帝的提拔。原因何在呢?张妃给出的理由是朱友贞虽然登基即位,可是还没有举行南郊之礼,你自己这个皇帝的名分还没转正,怎么能将我这个妃子提拔为皇后呢?
第二个例子是,几年前大燕皇帝刘守光经过短暂的耀武扬威之后,被晋军打得体无完肤,陷入穷途末路。无奈之下,刘守光装出一副可怜相,向晋军统帅周德威请求放过一马。可是周德威嘲笑他说:“大燕皇帝你还没有南郊祭天,为什么已经熊成这样啦?”周德威话里的意思是你还没有做成真皇帝,就服软了,是不是早了点儿!这周德威骂起人来也够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