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间迷失的帝国3·铁血中原 精彩片段:
二、皇权贬值
12.郭崇韬之死
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狡兔死,走狗烹。卸了磨,要杀驴。说的都是一个意思。
荆南节度使高季兴作为东南面伐蜀的统帅,不仅没有沾上唐军伐蜀的便宜,反倒屡遭败仗,差点搭上老命。
一天高季兴正在吃饭,有人来报告说唐国灭蜀。高季兴大惊失色,手一抖将勺子筷子失手掉落一地,并将一碗米饭打翻。高季兴拍着额头后悔地说:“是老夫之过也。当初李存勖问我打吴国容易还是打蜀国容易,我为了难为李存勖这小子,想通过战争削弱唐国,就诱惑他说蜀国物产丰富,怂恿他去伐蜀。其实攻打蜀国要难得多。没想到他竟然成功,得到了一个大便宜。”
高季兴的谋士梁震说:“没什么好担心的。唐国皇帝灭蜀之后,会更加骄横跋扈的。唐国败亡指日可待,到那时就对我们有利了。”
唐国局势的发展果然被梁震言中。
要说起来,古代社会信息情报极不发达的情况下,隔着千山万水研判敌国形势居然能做到如此精准,的确神奇。现代社会各国弄一帮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科学家、教授、官员凑在一起,花费巨额经费,研究十几个课题,得出的结论却往往谬以千里。
就在郭崇韬披荆斩棘、风餐露宿、殚精竭虑地攻打蜀国时,唐国内部的矛盾也发展到了高潮。
郭崇韬的性格十分鲜明,他敢于任事,干工作热情高,敬业勤奋,放得开手脚,杀伐决断一言九鼎。在伐蜀战争中,既然临行前皇帝已经指示所有军旅之事都由郭崇韬负责,因此郭崇韬毫不推脱,全力以赴地担起了这副担子。
事物总有两面性。郭崇韬将伐蜀视为己任,可也犯了大忌,犯了树大招风的大忌。原本太子魏王李继岌是一把手,各项重大决策都应出自李继岌,各路兵马请示汇报的对象也应是李继岌,郭崇韬只是是参谋助手。但郭崇韬没有摆顺这个关系,他认为反正太子也不太懂事,干脆别麻烦他了,自己直接定事效率还高。郭崇韬没太拿太子这个领导当回事。
郭崇韬的副帅府门庭若市,车水马龙,开会的、汇报的、起草任免文件的、递送公文告示书信的、送礼的、报账的络绎不绝,大事小情全都往副帅这里跑。人人都知道,只要找到郭崇韬事情就有结果就能办成办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主帅李继岌的大帅府冷冷清清,除了每天例行的全体将士晨会之外,没什么人来找李继岌请示汇报,更没有人认为他是实权人物,也就没有人到他这里送礼请客走后门。
魏王李继岌开始倒是没什么不愉快的想法,他还认为郭崇韬举荐他出任主帅是郭崇韬帮他充实履历。这样不挺好吗?事情全由郭崇韬去办,灭蜀的大功劳记在太子我头上。可是有人有很多人不这么想。
伐蜀唐军中除了太子李继岌为统帅,郭崇韬为招讨使之外,皇帝李存勖还为这支军队配备了很多干部。派遣大宦官李从袭为监军,宦官李廷安、吕知柔为魏王府报事官,以工部尚书任圆、翰林学士李愚为大帅府幕僚。这是一个十分豪华的阵容,已经不单单是一支战斗部队的建制,几乎是配备了一个军政体制完备的班子。
之所以这么配置干部,既反映了李存勖对此战的重视,也反映了李存勖对伐蜀将领的不放心。自古入蜀的部队很多都闹了独立,前车之鉴,不可不警惕。郭崇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出征之前他就举荐了孟知祥出任未来的四川节度使,借此表达他本人不会留恋四川的心意,从而希望皇帝对他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