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36.5℃行为经济学_第九章 金融市场的非理性

李俊玖
政治经济
总共13章(已完结

36.5℃行为经济学 精彩片段:

第九章 金融市场的非理性

当股票价格下跌时,为什么我们仍然坚持持有,结果损失惨重?

上一章中说明的几种可以一夜暴富的投资策略,是利用了金融市场中的特殊现象,才得到了可观的收益,这是核心所在。前面已有说明,如果金融市场的所有投资者都是完全理性的,那些特殊现象是不可能出现的。不过,金融市场中除了上一章中看到的内容以外,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特殊现象,和经济学教材的假定有所不同,现实的金融市场中,非理性的投资者有很多,所以会出现非常多的特殊现象。本章中挑出几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来分析一下它们的特征是什么;是基于什么原因发生的。

股票溢价的谜团——风险厌恶者不适合投资股票

对1889~1978年美国金融市场股票和债券的收益率进行比较,我们可以观察到这样一个独特的现象。计算可知,股票的平均年收益率是7%,相比之下,短期债券的年收益率不足1%。很难相信,股票投资和债券投资的收益率竟存在如此大的差距。

从事金融投资的人们,当然会选择收益率高的产品作为投资对象。股票收益率更高的时候买入股票,债券收益率更高的时候买入债券,这是自然而然的事。债券收益率降到不足1%,很难说还会有人投资债券。如果人们打算赚钱,必定不会投资债券了。

上述所说的正是股票溢价现象,股票溢价不只出现在美国,在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也存在。在所有国家的金融市场中,几乎都可以看到股票溢价的现象,这已经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事实。

我们的疑问是,为什么股票溢价会普遍存在?如果想把股票和债券都作为投资对象,收益率就不可能存在如此明显的差距。如果长期以来都是某一种产品的收益率更高,那么,所有投资者都将投资那种产品。

很明显,投资债券的人会对这点产生疑问:为什么长期以来,股票的收益率一直保持着更高的水乎?

一个容易想到的解释是,因为股票投资具有更大的风险性,因此,股票提供某种程度的风险溢价是理所应当的。所谓风险溢价指的是,作为承担风险的回报,得到更高的收益率。如果没有这种风险溢价,很明显所有人都会去投资债券,而不会有人想投资风险较高的股票。

不过,考虑到实际的风险程度,很难把如此大的收益率差距看做风险溢价的附属品。也就是说,作为买股票的人们承担风险的补偿,没必要有那么高的收益率。那么,减去用来解释风险溢价的部分,如何解释剩下的收益率差距呢?这个疑问就是“股票溢价的谜团”。

对于股票溢价的谜团,可以给出多种解释。但是,不管哪一种解释也不能全然解开我们的疑问。其中最有意思的解释是行为经济学家提出的。他们认为,应该从人们表现出来的行为特性中找到这个谜团的答案。

行为经济学家注意到投资者具有损失厌恶的特性。与金额相同的收益相比,他们对损失表现得更敏感,这在前面已经解释过了。买股票的投资者根据股票的价格变化,会经历收益或亏损。因而,与买债券相比,买股票需要更加频繁地面临遭受损失的情况。

另外,行为经济学家还指出,投资者也经常评估自己的投资取得了多少收益,这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情况下,评估有多少投资收益的间隔时间也是因人而异。比如,既有买进股票之后就好像忘记了这码事的人,也有每天看行情表,如果没有获利,就把它看做遭受损失的投资者;甚至还有这样的人,整天都盯着电脑显示屏,每时每刻关注收益。

对于特别厌恶损失,每天关注投资收益的投资者而言,股票不是特别适合的投资对象。因为他们认为遭受损失的时候很多,而每当那个时候心里就感到巨大的压力。如果买进股票后,天天都有很大的压力,必然不会有投资股票的想法。

作品简介:

经济学教科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作出的一切决策和采取的一切行动都围绕着一个目的: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

然而现实生活并不总是可以准确计算的,凭估算或印象作出决定似乎更符合人类的本性。沃伦·巴菲特将自己的巨额资产无偿捐献给需要帮助的人;银行设定了信用卡最低还款额,卡奴的卡债负担却越来越重;攒钱储蓄的决心常常被冲动购物的念头打垮;股票价格一跌再跌,股民们却选择继续持有而被套牢。

是传统经济学的假定前提错了吗?有着230年历史的行为经济学从人类的心理机制着手,通过一系列妙趣横生的实验,证明了我们并不是完美的“经济人”,有限理性、厌恶损失、有限意志力、有限自私、注重公平才是真实的人性。种种让传统经济学家匪夷所思的举动,行为经济学统统可以给予合理的解释。

较之传统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更贴近于现实生活。因此,作者称行为经济学为“拥有36.5摄氏度体温的经济学”。

作者:李俊玖

翻译:史丽

标签:李俊玖36.5℃行为经济学韩国经济学心理学

36.5℃行为经济学》最热门章节:
1封底2后记 行为经济学的未来3附录 行为经济学的实验概览4第九章 金融市场的非理性5第八章 股市投资的策略6第七章 未来的贴现率7第六章 公平的价值8第五章 “自私”的游戏9第四章 人性的弱点10第三章 匪夷所思的行为与心理
更多『政治经济』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