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说:新帝国主义在中国2 精彩片段:
第06章 气候大战:一个惊天大谎言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是一个童话故事吗?
气温升高导致二氧化碳增多,因果竟然被颠倒。
一群四五流的科学家在欺骗全世界。
我来和各位谈一个惊天大阴谋。你们都看过《2012》这部电影,很恐怖是吧?你看地球碰到如此大的灾难,要靠我们中国来建几个挪亚方舟,然后解救全世界,但是这样的事情永远不会发生。这个电影本身就是一个虚构,有时候我在想,电影可以虚构,温室气体排放、哥本哈根整个会议有没有可能也是个虚构?
一、这一切竟是弥天骗局
我虽然经常自我解嘲以娱乐读者,但我还是不得不说我自己是个数理基础非常优秀的学者,否则也不可能在两年半的时间拿到世界顶级沃顿商学院的金融博士,这点我也不需要过谦,否则就是虚伪了。我觉得我在沃顿商学院所学的最重要的治学态度就是科学的怀疑观。什么叫做科学的怀疑观?我就以温室气体排放为例作个说明。
背景提示
因为安徒生的原因,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又被称为童话之都。2009年12月7日至18日,超过85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出席了在这里举行的世界气候会议。巧合的是,就在哥本哈根会议开始之前,美国灾难电影《2012》在全球上映。电影所描绘的世界末日情景令人不寒而栗,更多的人越发相信,人类对于环境的无节制索取将为地球带来严重的灾难性后果。哥本哈根会议也因此被很多人看作是人类自我救赎的“挪亚方舟”。作为好莱坞的商业娱乐片,《2012》是想象力虚构的产物,那么,支撑哥本哈根会议的全球气候变暖理论,难道也只是一个童话故事吗?
我相信我应该是中国第一个对温室气体排放提出质疑的人,很简单,我根本不信。为什么不信?因为,第一,所有的论据竟然来自英国一个我听都没有听过的大学,叫做什么东英吉利大学。我自己是教授,我对全世界大学这么熟悉,我的教授朋友遍天下,我们都没听过这个大学。这个大学做出这么多有关气候的研究,他们说人类开汽车、加汽油,在一起唱卡拉OK,甚至办个演唱会、坐个飞机,就产生二氧化碳,然后改变了气候,所以从今天开始不要开车了,不能唱歌了,也不能去夜总会了,甚至不能坐飞机了,否则气候就变暖了。真的这么恐怖吗?东英吉利大学这一批四五流的学者讲出这种结论,而且全世界相信了,但是我为什么不信呢?因为我在想,大气里边的二氧化碳的比例不过是0.03%,这是多么小的一个比例。而我们开汽车、加汽油、坐飞机、去夜总会,怎么怎么怎么,所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又是这么小比例的二氧化碳当中更小得不能再小的比例了,这样就能改变气候,我们人类真的太伟大了,我们还真的是人定胜天了。
火山爆发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比工厂、汽车、植物、人类加起来的多得多,一个更大的二氧化碳来源是死亡的植物,例如秋天飘落的树叶、还有动物、细菌和海洋。我们就以动物和细菌为例,它们每年制造出1500亿吨的二氧化碳。而我们人类只制造了微乎其微的65亿吨,简直不成比例。你有什么想法,你把细菌都杀死吗?你把动物都灭绝吗?它们才是真正制造二氧化碳的元凶。而且人类开汽车、加汽油、在一起唱卡拉OK,甚至办个演唱会、坐个飞机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更是少得可怜了,大概三五亿吨了不起了。东英吉利大学四五流的科学家就说三五亿吨二氧化碳就能改变气候,真是太可笑了,我根本不信。读者今天读了我的书,肯定会非常震惊。
因此我坚信,这整个气候变暖的议题可能就是一个惊天大骗局,我不断在宣扬我的观点,其实很多人问我说,郎教授,你怎么不在国际上发表这些观点呢?我说我根本没时间,而且我也没有兴趣在国际上发表。不过,我们的结论公布出来之后,一定会得到全世界的重视。因为我们的研究团队把所有的资料分析出来之后的结论就是:你们所一贯相信的这一切竟然是一个惊天大骗局,就这么简单。
背景提示
2010年1月3日,刚刚拉开新年序幕的北京迎来了59年来最大降雪。北京中小学因此停课一天。大雪过去之后,北京南郊观象台监测的北京地区最低气温跌至零下16.7摄氏度,达到近40年来的最低值。而此时此刻,整个北半球正遭受到强寒流及创纪录的大雪侵袭,从东北亚到俄罗斯,从西欧到北美大陆,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强降雪和大降温。种种迹象显示,2009年至2010年的冬天将成为近30年来最冷的冬天。极度的寒冷开始让人们怀疑,全球真的变暖了吗?所谓全球变暖的说法到底又是怎么出现的呢?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曾经拍了一个激动人心的影片叫做《不愿面对的真相》,你们看到里面最惊人的画面了吗?一只北极熊,站在一个快融化的冰块上面,无奈地看着遥远的东方,似乎在向世人控诉我们中国人排放了太多的二氧化碳,从而造成气候变暖,它都快淹死了。因此,美国政府把北极熊列为濒危的动物。我想告诉各位读者,实在不好意思,我还是不信,因此我们开始翻查证据,结果发现阿拉斯加州的州长佩林,就是共和党的前副总统候选人,最近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写得很有意思。她控告美国联邦政府将北极熊列为濒危的动物,因为她说事实上,阿拉斯加的北极熊数量最近增加了一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