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詹宏志私房谋杀_正统推理 《恶夜追缉令》

詹宏志
文学理论
总共114章(已完结

詹宏志私房谋杀 精彩片段:

正统推理

《恶夜追缉令》

●JOHN BALL/著

●王祥芸/译

南方黑暗

1967年,好莱坞影艺学院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颁给了敏感的《恶夜追缉令》(诺曼·杰维逊导演,薛尼·鲍迪、洛·史泰格主演)。这在意识极端保守的好莱坞影业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虽然处理黑白种族问题并不自《恶夜追辑令》片始;但影片的得奖,以及薛尼·鲍迪的走红(同年鲍迪还主演了另一部成功的电影《谁来晚餐》,两部影片都触及了过去好莱坞不敢正视的问题),这毕竟暗示了美国人“终于”比较全面地承认黑人形象是被扭曲的,黑人受到的待遇是不公平的。南北战争解放黑奴尽管已经是一百多年前的旧事,但即使到了六十年代,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博士率领的民权运动如火如荼燃遍美国之际,在美国南方各州,社会还处于厕所分黑、白,两种人不能同车、同桌的真实情境。

然而电影《恶夜追缉令》的冲击力是延续原着小说而来,原着与电影同名,本来都叫《暗夜热浪》,中译书名迁就当年享有盛名的电影,也译做《恶夜追缉令》;原作者叫约翰·鲍尔(John Ball,1911~1988),书的出版时间是1965年,是作者的第一本小说。

小说《恶夜追缉令》一出版就震撼书市,第二年立刻获颁美国推理小说大奖“爱伦坡奖”的“最佳新人作品”。“爱伦坡奖”是“美国推理作家协会”(简称MWA)所设置的文学奖,与“英国犯罪作家协会”(简称CWA)所颁发的“金匕首奖”同被视为是推理小说创作的最高荣誉。1966年,《恶夜追缉令》不仅被MWA选为“最佳新人作品”,也被CWA选为“最佳外来作品”。约翰·鲍尔的第一本小说,在大西洋两岸推理小说界所引起的轰动,由此可见一斑。

黑人神探

《恶夜追缉令》为什么会成功?为什么后来更成为经典?原因之一,它创造了一位令人读后难忘的黑人神探维吉尔·狄博思;原因之二,它紧守古典推理小说的格局,却又栩栩如生地运用美国南方小镇的风情,增添了几许社会写实的控诉色彩——这两样成绩,都是推理小说前所罕见的。

在六十年代美国南方白人的眼中,黑人不是人,而是动物;黑人不可以住在白人的区域,不可以担任有社会地位的工作,不可以在白人的餐厅进餐,也不能在白人的月台候车。小说就设景在这样的一个南方小镇威尔斯,有一天晚上,镇上的巡警在路上发现了一具尸体,(这是这个平静小镇不曾有过的大事!)随后又在火车站候车室发现一名可疑的陌生黑人男子——没想到这位黑人竟是在加州帕沙第纳市刑事组工作的警探,他因而留下来,在充满敌意的环境里办案。

小说最有意思的是它的双重结构,黑人警探狄博思逐渐发现案情真相,其他人(主要是两位白人警察山姆·伍德和比尔·吉勒史比)却逐渐“发现”他。这是一个白人的启蒙过程,狄博思不同于他们成见中的黑人,他穿着白人的服装(记得吗?电影里头薛尼·鲍迪穿的是整齐的西装打领带),安静沉着,坐下来就读康南特的《论了解科学》;他观察入微,心思缜密,又兼举止优雅,言语得体。他一步一步赢得白人的敬重,也一步一步解开了凶杀之谜。这样的侦探是前所未有的。

不,我说错了,这样的角色正是推理小说史上典型的“神探”,只是这一回他换了一种肤色,陷入一种极不利的办案处境。(想想看福尔摩斯或波罗之类的神探,他们都带有贵族的身份地位,办案时对下层社会人士居高临下;但狄博思不同,即使是下三滥的嫌犯,地位也高他一级)因而其角色也变得史无前例。

写实异例

古典推理小说的主轴是“解谜”,是一种作者与读者较力的心智游戏。小说一步步推进,谜题线索也逐渐出现,在小说结束时,神探(即“解谜者”,也代表着隐藏的作者)指出书中线索的相关性,做出完美的解释,读者(我们)都看见了线索,却都没猜中凶手。神探得一分,我们零分,因此掏钱买书心悦诚服。这就是典型的传统“侦探”小说(也就是日本人称的“本格派”)。

作品简介:

本书精选36篇詹宏志为“谋杀专门店——世界推理小说精选”丛书(101种)所撰写的导读,换言之,亦是对36部经典名著与36位推理名家的专业且翔实的介绍。

全书分三大单元:正统推理(22篇),犯罪推理(9篇)、变体推理(5篇)。此三大方向正是150年来欧美推理小说的沿革路径。作者在每篇导读中均精辟而生动地分析了每位作者及其著作在推理历史长河中的特色与价值,借由各篇的独立介绍,可清楚看出欧美推理小说的发展脉络,领略各创作者充满奇思妙想、百花盛开般的创意。

宏志的文字现在才在这里出版,虽然耽搁太久,总算让我长出一口气。

——阿 城

詹宏志是当代极少数能写明朗文章的人之一。明朗的魅力,绝不抽象,将复杂的来龙去脉说得有趣、帅劲,令人神往,他是此中高手。

——朱天文

我和宏志各有各的“动物领域”,同一代人,相与三十载,能够成为渐行渐近的朋友是不容易的事,关键在于我们都还保有一点不堪凑附热闹的好奇心,在惯于接触种种未必能和正常人交换心得的琐碎知识之际,相濡以沫也许正是难得的缘法。

——张大春

这些作品当然可以让大陆读者一窥詹宏志那百科全书般的知识配备与无线电望远镜似的敏锐触角,也当然能够略显这位绝代才子的蕴藉光华;我唯一担心的是,这就够了吗?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让大陆读者明白:没有詹宏志,就没有今天的台湾?

——梁文道

作者:詹宏志

标签:詹宏志詹宏志私房谋杀推理台湾随笔理论研究

詹宏志私房谋杀》最热门章节:
1推理的三叉路口2古典推理的拘谨魅力3学者侦探的趣味雅4职业、专业、谋杀与推理5消失与出现6畸情与执迷7理性与感性8从所罗门王到兰马翠9其他作品 《法律的悲剧》10其他作品 《双面狄米崔》
更多『文学理论』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