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詹宏志私房谋杀_其他作品 《最后的衣着》

詹宏志
文学理论
总共114章(已完结

詹宏志私房谋杀 精彩片段:

其他作品

《最后的衣着》

Last Seen Wearing

●Colin Dexter/著

失踪者的衣着

一位少女失踪了。她和一般平凡的中学少女一样,不爱功课,却对爱情颇有幻想,她偶尔会与父母起点小冲突,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事。然而在一个平凡的中午,她从学校走回家吃午饭,在同一个时间她神情愉快地向母亲挥手,往学校的方向而去,这一天下午天空万里无云,似乎没什么不寻常,从此,却再也没有人看到她了……

某一个少女失踪是一个独特的案子吗?如果你往下侦办,就会发现任何一个城镇都有无数这样的例子;她们或许是向往都市,或者是追寻爱情,但她们后来常常堕入追求刺激、嗑药得瘾,进而落入皮条客的手中,成了城市中的妓女、犯罪、以及随之而来的贫穷,如同这本书的作者说的:“最后只是一场悔恨。”

少女失踪,并不是一个案子,而是一个社会病变。

但古典推理小说本来并不处理这一类“社会写实主义”的题材。对福尔摩斯以降的神探而言,“案子”只不过是一个“数学题目”,那是用来施展智力,而不是用来解析社会;同样的,“坏人”也只不过是猜谜的“谜底”,那是用来猜谜娱乐,而不是用来分析犯罪与社会的“共犯结构”。

等到推理小说的“美国革命”发生以后,也就是说,推理小说当中的一支,企图要赋予犯罪更明显的社会意义或现实意义之后,古典小说那种布景式的故事环境就变得有点尴尬,神探们上场时都发现读者睁大眼睛盯着他们,彷彿他们是没穿衣服的国王,何况他们的确是。

古典推理小说家们并没有因此退出江湖,相反地,他们受到了刺激,决定面对挑战,要用社会现实的新背景,仍然保有古典推理小说的斗智乐趣;他们不喜欢美国革命留下的“冷硬派侦探”传统,那种只用拳头不用头脑的侦探,以及那种只有犯罪没有智慧的坏人,更不用说那种故事走到那儿就写到那儿的结构。(本书作者柯林·德克斯特在接受我的访问时说:“在布局方面,美国作家简直糟透了。”)1960年代以后的古典推理小说,对社会现实的敏感度愈来愈高,小说中的细节现实感愈来愈强,甚至有丝毫不逊于“冷硬派”的古典推理小说出现,像是我们介绍过的瑞典夫妇档推理小说家玛姬·史菊华与皮·华卢,就是这样的发展最有名的例子。

但除了史菊华与华卢夫妇之外,大部分的古典推理小说作家并不打算把剖析社会当做小说的目标,他们谨守古典推理的传统,办案破案(或者了解真象)才是推理小说的“正途”,社会现实只是一种更昂贵更费心的布景,如果存心从事社会批判无疑是误入“歧途”。

所以,在这部柯林·德克斯特(Colin Dexter,1930- )的早期作品《最后的衣着》(Last Seen Wearing,1976)里,失踪少女的“社会现实”只是一闪即逝,它大概只存在于莫尔思探长(Inspector Morse)调查的前半段,尤其是前往伦敦调查的部分,关于失踪少女的原因与下场,小说以一种同情的眼光写出若干面貌,但再往下“社会现实”就退场了。(在英式推理小说里,如果社会现实如此缠绵不去,你叫这位天才神探怎么办案呢?)当案情进入到高潮的时候,推理小说家所想的,并不是社会写实或社会批判的问题,他想的其实是如何使故事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问题。这样,尽管小说里有许多社会现实的元素,我们也因为小说的缘故多知道许多社会问题,多了解许多社会真象,但这仍是不折不扣的“古典推理小说”的乐趣。

描写者的执着

几乎当今所有的好的推理小说家,都有若干处理现实环境的能力或者企图。因为类型小说的阅读是有历史的“进行式”,当读者见多识广之后,所有老套的桥段(cliche)就很难满足阅读者的需求。作品进步到那里,理论上读者也会有某种程度进步。有一次,广告界名人孙大伟接受访问时说,他的小孩看完金庸之后跑来问他:“还有什么好看的吗?”他的回答是:“孩子,相信我,没有什么好看的了。”

作品简介:

本书精选36篇詹宏志为“谋杀专门店——世界推理小说精选”丛书(101种)所撰写的导读,换言之,亦是对36部经典名著与36位推理名家的专业且翔实的介绍。

全书分三大单元:正统推理(22篇),犯罪推理(9篇)、变体推理(5篇)。此三大方向正是150年来欧美推理小说的沿革路径。作者在每篇导读中均精辟而生动地分析了每位作者及其著作在推理历史长河中的特色与价值,借由各篇的独立介绍,可清楚看出欧美推理小说的发展脉络,领略各创作者充满奇思妙想、百花盛开般的创意。

宏志的文字现在才在这里出版,虽然耽搁太久,总算让我长出一口气。

——阿 城

詹宏志是当代极少数能写明朗文章的人之一。明朗的魅力,绝不抽象,将复杂的来龙去脉说得有趣、帅劲,令人神往,他是此中高手。

——朱天文

我和宏志各有各的“动物领域”,同一代人,相与三十载,能够成为渐行渐近的朋友是不容易的事,关键在于我们都还保有一点不堪凑附热闹的好奇心,在惯于接触种种未必能和正常人交换心得的琐碎知识之际,相濡以沫也许正是难得的缘法。

——张大春

这些作品当然可以让大陆读者一窥詹宏志那百科全书般的知识配备与无线电望远镜似的敏锐触角,也当然能够略显这位绝代才子的蕴藉光华;我唯一担心的是,这就够了吗?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让大陆读者明白:没有詹宏志,就没有今天的台湾?

——梁文道

作者:詹宏志

标签:詹宏志詹宏志私房谋杀推理台湾随笔理论研究

詹宏志私房谋杀》最热门章节:
1其他作品 《澳洲谋杀案》2其他作品 《九九神咒》3其他作品 《死者无动于衷》4其他作品 《死亡投资》5其他作品 《漫漫长眠》6其他作品 《人不可貌相》7其他作品 《犯罪艺术家》8其他作品 《火气上升》9其他作品 《贵族之死》10其他作品 《棉花闯哈莱姆》
更多『文学理论』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