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宏志私房谋杀 精彩片段:
其他作品
《十八号病房》
The Patient in Room 18
●曼侬·古德·爱波哈特(Mignon G· Eberhart)/著
●刁筱华/译
内容简介
一个雷电交加的暴风雨之夜,圣安医院因停电而陷入一片漆黑、混乱之中,在南侧厅值大夜班的护士莎拉·凯特急忙去关十八号病房的窗户,却赫然发现病人杰克森老先生死在病床上,而价值不菲、正用来治疗他伤口的镭也不翼而飞!
此后的短短数天之中,发生了接二连三的惨剧,医师、护士、死者亲属等相关人士似乎都涉有重嫌,且看睿智、迷人的年轻警探蓝斯·奥里利与莎拉·凯特如何联手抽丝剥茧,一一破解谜团,揪出真凶,还给圣安医院原有的祥和宁静。
导读推荐
如果我当时知道的话
作家声名的获得与维持究竟是出于必然?还是偶然?有些例子可能会让你我心生感慨,低回不已。
在推理小说黄金时期的二0年代和三0年代,大西洋两岸两个推理小说重镇(大国),曾经各自拥有两位“天后级”的女性推理小说家。在英国,那是创造了神探白罗与梅波阿姨的阿嘉莎·克莉丝蒂(Agatha Christie,1890~1976),以及推出末代贵族侦探温西爵爷的桃乐丝·赛儿丝(Dorothy L· Sayers,1893~1957);而在美国,则有写出经典作品《回旋楼梯》(The Circular Staircase,1908)的玛丽·兰哈特(Mary Roberts Rinehart,1876~1958),以及写出本书《十八号病房》(The Patient in Room 18,1929)、活了将近百岁的长命女作家曼侬·爱波哈特(Mignon G· Eberhart,1899~1996)。但是,几十年过去,新作家、新面孔不断更换翻新,新作品、新把戏也不断出笼流行,有些长青作家的作品仍然被阅读、被讨论、被喜爱,但有些作家的作品却已淹没在历史洪流中。终究,眼球是有限的,读者总是必须选择,然而,这些选择是怎么决定的呢?
拿上面这个例子来说,英国的阿嘉莎·克莉丝蒂和桃乐丝·赛儿丝至今仍然享有广大读者的爱戴,也受推理史家与评论家的讨论青睐;但同时期一样受欢迎的两位美国天后作家,玛丽·兰哈特只剩一本《回旋楼梯》仍能见于书肆,其他作品多半已被打入冷宫,曼侬·爱波哈特的书则时时绝版,推理界热闹腾腾的各种评论与讨论,也几乎完全冷落了她。阿嘉莎·克莉丝蒂和桃乐丝·赛儿丝的作品,真的比玛丽·兰哈特和曼侬·爱波哈特的作品更优秀、更突出,或者更吸引人吗?
然而在二0年代,兰哈特是美国稿酬最高的作家,而爱波哈特则是稿酬最高的第二位;兰哈特只手创造出一个推理小说的流派(论者称之为“早知如此”Had I but known,或简称HIBK),爱波哈特着作等身(她也被归到“早知如此”这一派),长篇小说就有五十九部,她的作品被翻译成近二十种语言,曾经担任美国推理小说协会的主席,也担任过享有盛名的“名作家学校”的指导教授。
我在这里特别列举另外两位天后的丰功伟业,目的是要解释,这两位“新大陆妹”作者比起大西洋对岸岛国的两大天后也绝不逊色;但因着历史上某种“长期的非理性”(相对于黄仁宇说的“历史长期理性”,店长杜撰的名词),把某些一样好的东西或者甚至是更好的东西,糊里糊涂淘汰出场。那就要等百年之后,有知音能将之发于幽微,重新评估,为之平反;在文学史上,作家作品的评价起落如股价,有时候就是这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