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业 精彩片段:
第二章 精耕细作天人相参——中国传统农业科学技术
从主要方面和发展方向看,我国传统农业科技的主要特点是精耕细作。它是今人对中国传统农法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一个综合的技术体系,包含了但不局限于精细的土壤耕作。它首先在种植业中形成,在大田和园艺生产中表现尤为突出,但在发展过程中,其基本精神也贯彻于畜牧、蚕桑、养鱼、林木等生产领域。这一技术体系,一方面以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另一方面又以“三才”理论为指导。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紧密结合,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一体系也就是中国古代农学的中心。而中国古代农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中国古代诸多的农书中,这些农书是我国农学遗产中可以稽查的主要部分,是我们今天研究传统农业技术和农学思想的主要依据。
第一节 丰富多彩、流传久远的古农书
(1)古农书的产生
我国不但有悠久的农业历史,而且产生和保存了丰富的农学典籍。据北京图书馆主编的《中国古农书联合目录》统计,在西方近代农学传入我国以前,我国大小农书共出现634种,保存至今的有300余种(包括辑佚)。而近年来又发现许多以前所不知道的农书。这些农书可以区分为综合性农书和专业性农书两大类。在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每个时期,都有一些代表性农书,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农业面貌和农学水平,成为中国古代农学发展各个阶段的标志。
我国战国的诸子百家中有农家。农家的来源,一部分是历代农官,他们负有劝督农业生产、组织修建沟洫等任务,另一部分是与农民有较多联系的平民知识分子,他们都积累了不少农业生产知识,并有专著。《汉书·艺文志》收录了农家著作九种,其中《神农》、《野老》为战国时作品,都没有保存下来。但成书于公元前239年的《吕氏春秋》中有《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上农》讲农业政策,其他三篇讲农业技术,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组农学论文。《任地》等三篇以如何把涝洼盐碱地改造为畎亩结构的农田为中心,阐述了土壤耕作、合理密植、中耕除草、掌握农时等技术环节,是先秦时代(主要是战国以前)农业生产技术的光辉总结。它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农业生产中环境因素、人的因素和农业生物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我国精耕细作农学的奠基之作。此外,成书于战国的《尚书·禹贡》和《管子·地员》篇,是水平颇高的农业地理和土壤学方面的著作。
(2)秦汉至南北朝高水平农书的问世
秦汉到南北朝最重要的农书有《氾〔fan凡〕胜之书》、《四民月令》和《齐民要术》。
氾胜之是西汉末年人,做过汉成帝的议郎,曾在关中地区指导农业生产,成绩卓著。所著农书已佚,仅从其他古书中保存了片断,收集起来只有3500多字。它提出了“趋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这一北方旱地耕作栽培的总原则,记载了在小面积土地上深耕细管、集中使用水肥以求高产的区田法,并具体论述了若干种作物的栽培技术。内容丰富。
公元2世纪(东汉末)著名政论家崔寔〔shi石〕所著《四民月令》现今也只有辑佚本。它是农家月令类农书的代表作,反映了黄河流域地主田庄中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对两汉以来黄河流域农业生产技术作了最为系统而精彩的总结的,是公元6世纪(北魏)的《齐民要术》。这本书的作者是北魏人贾思勰〔xie 胁〕,他在写书的过程中,广泛收集历史文献和农谚中的有关资料,向老农和有经验的知识分子请教,并以自己的实践(观察和试验)来检验前人和今人的经验和结论。全书写得严谨、质朴、精到、详明,堪称后世农书的典范。《齐民要术》内容包括粮食、油料、纤维、染料、饲料、蔬菜、果树、林木的种植,以及蚕桑、畜牧、养鱼和农副产品的加工,以至烹调等。诚如作者所说,它“起自耕农,终于醯〔xi 希〕(醋)醢〔hai 海〕(肉酱),资生之业,靡不毕书”。书中所总结的耕-耙-耢-压-锄、种植绿肥、轮作倒茬和选育良种等原则与方法,标志着我国北方旱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成熟。此后1000多年,我国北方旱作技术的发展始终没有超越它所指出的方向和范围。其中许多科学原理至今仍然有效。此书虽以黄河流域农业为主,但篇末记载了100多种有实用价值的热带亚热带植物,又是最早的南方植物志之一。总之,《齐民要术》是我国最早最完善的综合性农书,在中国和世界农业史上居重要的地位。西方和东方的学者对《齐民要术》的成就都给予了高度评价,研究的人越来越多。如日本有所谓“贾学”。《齐民要术》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3)唐宋元农书的新发展
这一时期农学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农书数量的增加。已知农书数量几乎是前代农书总和的一倍。综合性农书中重要的有唐末韩鄂的《四时纂要》;南宋的陈旉〔fu 肤〕《农书》;元代司农司编的《农桑辑要》,王祯《农书》,维吾尔族人鲁明善写的《农桑衣食撮要》等。
唐宋时代专业性农书大大增多,分科更细,内容更专。比较重要的有唐陆龟蒙的《耒耜经》、陆羽的《茶经》、李石的《司牧安骥集》,宋代秦观的《蚕书》、赞宁的《笋谱》、陈翥〔zhu 柱〕的《桐谱》、蔡襄的《荔枝谱》、韩彦直的《橘录》、陈景沂的《全芳备祖》等。还出现一批劝农文和耕织图,它们以通俗的文字和图像介绍农业技术,或针对农业生产中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具有农业推广性质,是我国古农学的一种新形式。所有这些,难以一一尽述。下面只着重介绍两部最重要农书。它们的作者分别是陈旉和王祯。
陈旉(公元1076-1154年)生于北宋、南宋之交,居于长江下游地区,曾“躬耕西山”,“种药治圃”,有丰富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他于绍兴十九年(公元1149年)写成的《农书》,是总结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经验的一本地区性农书。他写书的态度是不人云亦云,不因袭成论,必经自己实践检验证明切实可靠的才写下来。因此,该书虽然篇幅不大,范围较小,但充满新鲜经验和新鲜思想,这在《齐民要术》以后的综合性农书中,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其中有对水田耕作栽培技术和各类土地合理利用的精辟论述,标志着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成熟。它和《齐民要术》可算得是双星拱照,南北辉映。书中提出“盗天地之时利”和“地力常新壮”等命题,在传统农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